【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1
记得一篇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这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既要有梦想,更要有对梦想坚守到底、永不退缩的信念和勇气!对我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我心里的“教育梦”。
“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够润物无声;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从来都被抬到太阳和灵魂的高度,但绝大多数一辈子辛勤工作的老师却绝无可能像太阳那样受到万人景仰,像灵魂那样令众生匍匐。可那又如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别人的孩子辛苦操劳,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伟大呢?世间事,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坚持,才能实现梦想,成就事业。
“平民将军”欧阳平只读过两年半书,通过刻苦学习成为政治教员,毛泽东为他题写“奋斗到底”,四个字激励他戎马一生、拼搏一生、朴素一生,退休后还拿出省吃俭用的钱和稿费收入设立奖学金,鼓励农家子弟学成报国。有“当代雷锋”之称的孙茂芳,把助人为乐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40年义务照顾18位老人,为12位老人送终。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
我认为教师除了履行好普通教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教书育人之外,还要在思想和人生品格上保持先进性。
首先,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个学生,感染每一位家长。要铸就教师的人生品格,修炼先进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岗位上,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检查和总结。
其次,要努力做一个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摈弃应试教育思想,做素质教育的领航人,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第三,要争做教学能手。教学是为人师者的基本功,教师要努力追求一种高的教学境界。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专业评价和教育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实践,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加紧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从做好“一阵子”到坚守“一辈子”,定格的是高雅人生,散发的是灵魂芬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不再错把欲望当作梦想,当我们每个人都不让梦想渐渐地被遗忘于青春,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
经常回头看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原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清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
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2
以师德为重用爱心育人
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走上了三尺讲台。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用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一、师德为本重修养
在工作、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常生活中,团结同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关爱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充实自己,我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爱阅读,好读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良好师德素质,经常在工作之余,读一些教育专著,摘抄大量的读书体会,及时写一些读后感想。
能自觉把阅读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方法灵活,成效显著,在湖北省“天地杯”征文大赛中,辅导的几位学生分别获省级二等奖,优秀奖,班里的学生多次在荆州日报上发表过多篇优秀习作,深受同行们的好评。
时常以阅读促进写作,以滨湖教育网为自己的阵地,阅读同行们作品,同时自己积极撰写各类文章和随笔,如家访手记,我的教育故事,家访的艺术,班工作随笔,其中几篇文章发表在荆州日报的刊物上。
二、关爱学生勤教学
我从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工作做起,用自己的德行和学识去“以人育人”,用积极进取的思想,优秀的人格,文明的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力争把握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创设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相互讨论问题,允许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和师生关系,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
三、走近学生访万家
我班四十五个学生,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巨大压力,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本人与同班老师对我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对我班的4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付湾、金湾、洪湖、杨嘴、荣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无一遗漏,忠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我们耐心地向学生讲述我校的管理模式,并耐心地解释家长们提出的疑问,最后达成共识。我们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细致地了解了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同时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做好了详细的记载。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在工作中,我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用满腔情的热情,真挚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
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3
以师德为重,用爱心育人
摘要:师德即众德。《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浚则师德,下民咸殖。’”颜师古注:“师,众也。”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师德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德中爱与责任则是师德的灵魂。关键词:师德爱心责任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所从事的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工作。但是,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所以,加强师德的教育与训练成为新时期教师必须上好的一课,以师德为重。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一、以师德为重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
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素质关乎青年成长、关乎国家前途与命运,那教师的师德师风又是作为教师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以师德为重。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就教师的职业道德做了如下总结,为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注重责任,树立信仰;第二,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四,德育为首,做人为先;第五,讲究教法,循循善诱。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尽量做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我们社会的现实,努力完善我们自己,因为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要具有完善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努力完善自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也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师德原则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强烈的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是爱岗敬业得重要表现,而爱岗敬业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要对工作有热情,要有敬业精神,对从事的职业要从内心和身心感到快乐和幸福;转变对教师职业淡漠的态度,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工作兢兢业业;要有奉献精神,不重视物质价值;确立“以教师为本”的师德教育理念;加强师德教育研究,提高师德教育科学性和时效性;改变单纯知识化、理论化教育倾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
二、以爱心育人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仅仅是一手拿课本一手拿粉笔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同时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和生活中,要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还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我教书已经第六个年头了,深刻体会到教师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应该是不断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自主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打骂学习,说服教育,要真正做到从心里去关爱孩子,用爱心育人。李国斌老师,一个充满爱的老师,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在教学岗位上,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教育,“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这是他的誓言。李老师的爱生观:
1、要有全人教育的思想。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真正的爱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全人。
2、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爱是给予,是帮助。爱就要有爱的能力,我们爱学生,就要有给予的能力,帮助的能力,所以需要什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是真正爱学生。
3、要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爱学生就是要想方设法为他们营造最佳的环境。
4、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面理解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5、要宽容和体谅学生。宽容学生的缺点,体谅学生的困难。
李老师在《我的学生我的班》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爱是永恒的力量》,“爱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实变成现实。的确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当他获得了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师的肯定、赞美时,仿佛体内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李老师用他的生命在爱着学生,我们也应该这么做,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师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组成部分,教师教书育人。必须先为人师表,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师风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灵魂。以师德为重,用爱心育人。
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4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务必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能够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个性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构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礼貌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潜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持续一种勤奋学习的潜力,还要把这种学习潜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必须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但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但是,一句话,不仅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能够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当然就应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透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用心建立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理解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主角而学生扮演受教育主角,但教师与学生是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十分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
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十分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理解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
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理解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之后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
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务必‘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务必向受教育者推荐: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超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透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潜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能够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但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忙后进生进行用心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忙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做不出正面的用心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爱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明显是赞同曾皙的——“吾与点耳”,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的三个弟子,只是用比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呼唤学生的思考、鉴别。“诲人不倦,能够为师矣!”
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构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构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构成有必须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资料、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构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礼貌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和深远的历史好处。
对坚守教育初心的实践思考5
一、老师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我必须时刻提醒我自己,学生无时无刻在关注着我,我必须对我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为我的学生负责。
在刚工作一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坐不会坐,站也不会站,坐下去就像拉满的弓,站起来就像一棵柳树,浑身不带劲儿,有一天,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和他们一起练习坐姿和站姿。上半节课我们开始坐着,不到十分钟,有的同学就开始乱晃,而我,只是用眼神注视着他,我没有走过去,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端正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没有出声,只是看着我,随后很快地坐好,二十分钟过去了,再也没有学生动过,我想他们肯定累了,因为我的后背都酸了,所以我和他们开始练站姿,在站的过程中,我还不断的讲述着自己上大学时军训的情况,跟他们诉说那里的军官都如何站,如何坐,如何吃饭的……他们听后都感到惊讶,此时我还在站着,陪同他们一起,他们只是一动不动的看着我,眼神中不时出现了“我错了”,“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就这样,我和同学们在非常沉闷的气氛中度过了一节课,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下课后纷纷有学生来到我身边,把我围住,老师您陪我们一起站着不累吗?我告诉他们:你们错,代表老师出了错,所以老师应该和你们一起站着。同学们却说:“老师,本来就是我们的错,和您没有关系的。”听到他们这番话,虽然心里不认同,但是我知道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对我来说,我的所做就是有效地,就是对的。从此,学生们和我就像朋友一样,每天围在我身边,和我说说话,聊聊天,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二、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对学生要真诚,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问题生”也不例外,相反,对这些“问题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闪光,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绝对可以转化的。
有一次,上午第二节课,我腾出时间,让学生改卷子,本来怒火冲天,但当我看着一些学生无辜的眼神时,我心软了,其实他们是那么渴望学好知识,我怎么忍心将他们推到知识的大门外呢?于是,我压下了自己心中的怒火,细心地给几个学生讲题,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不少的磕磕绊绊,让我有快疯掉的感觉,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他们都是天真的孩子啊!我没有权利剥夺他们天真而纯洁的心,没有权利去打击他们那幼小的心灵。我细心地讲解着,甚至连数格子都一个一个的帮他们数,让他们看,所幸他们都听会了,而更让我感觉到的,是他们心中的那份爱,他们用那么恳切的语气告诉我:“老师,我会了。”我虽然脸上没有太多的笑容,还要告诉他们,以后要上课认真听讲,这样就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了,但是,我的心里无比的高兴,因为他们让我感受到,其实他们那样期望老师的爱,我做到了!
四、对学生除了所给予的爱以外,还应有一份责任感。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责任也是一种爱。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家庭的溺爱、或歧视、漠视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社会不良环境塑造出来的,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就是以“人性向善”为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去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是每个教师所必备的,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对孩子多一份爱吧,因为在给予的同时会多一份收获;对孩子多一份责任感吧,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教师的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