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教学重点:
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小说语言特色的赏析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
二、互动学习设计:
(一)目标展示:
首先大家来齐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二)知识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
1、选自短篇小说集(),作者(),()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等。
2、小说的三要素有()、()、(),其中()是最重要的。
3、字词:
阔绰栈桥褴褛十拿九稳与日俱增
(三)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读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句段,并且谈谈感受。
3、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点拨:对的主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A、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四)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展示)
1、试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段意(用一个字概括)
2、你认为的主人公是谁?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起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故事情节
开端(1—4)盼
发展(5—19)赞
高潮(20—47)赞
结局(48—49)躲
2、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判定主人公是谁,关键看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3、举例略
A、社会环境描写反映一个时代或地区的风俗习惯,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B、自然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作用。
(五)品味赏析:
对于小说的学习,仅仅抓住三要素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它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就的语言运用和对比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体会它的作用。
2、以第14自然段和第25自然段为例赏析语言特色。
写作特色总结(大屏幕展示)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对比手法,深刻鲜明;
语言传神,看头心灵。
(六)课后练笔:
借鉴写作特色,进行想象写作:
“我们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长的非常像于勒……”
第2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 行动、 表情揭示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 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2、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一种感情,诗人说,亲情是一首 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 说,亲情是一曲优美的轻音乐, 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 有人却玷污了人世间的亲情。亲兄弟形同陌路。下面就让我
们来欣赏一下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
二、请同学们看《导与练》及其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 作背景,并勾画出代表作。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师生共同点评。
叙述人(“我”) ,我母亲 -- 克拉丽丝,我父亲 -- 菲利 普, 于勒,船长。
四、看课后习题三,小说选录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是 保留好还是删去好?
删除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 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五、谁能概括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前后三次的不同态 度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或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六、研讨与探究,师生互动解决。
1、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别用三个 字概括)(生说,师板书)
开端( 1— 4):盼于勒 (在海边栈桥上等待)
发展( 5— 19):夸(赞)于勒
高潮( 20— 47):遇(见)于勒(买牡蛎) (在海船上相 遇)
结局:( 48—49):躲于勒 (乘另一艘船)
2、找出文中我一家对于勒称呼的变化,试看对于勒, 我家父母态度的变化。 (生说,师板书)
1当初于勒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恐怖)
2第一封信,希望赔偿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3第二封信,发了财,一起过快活的日子: (福音书)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4船上巧遇,于勒成穷水手: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 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
3、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 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一切从金钱出发;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一个时代, 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于勒所生活 的那个时代里,金钱决定一切,金钱被铜臭所遮蔽,注定了 他那悲惨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骨肉亲情也是赤 裸裸的金钱关系。
4、 迁移:你能举出其他名著中这种亲情中的金钱关系 吗?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两部都是法国名著,所体 现的都是父女关系是金钱关系。
师小结:课文中反映了兄弟、 夫妻(两个女儿嫁不出去, 因为贫穷、嫁妆少)是金钱关系,上两部反映了父女之间是 金钱关系(也包括夫妻、叔侄关系) ,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 道德堕落时期金钱腐蚀了人间亲情。
5、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种描写?(神态、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 了哪种描写?(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 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
七、衔接:同学们,你对金钱有着怎样的思考?你生活 的周围有关类似的事例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积极、健 康、畅所欲言)
八、拓展:像菲利普夫人那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很多, 但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更多的“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你 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A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b雷锋(节省钱把全部积 蓄支援灾区)
九、赏析本文心理描写,体现人物感情变化的层次。
1、小说开头,菲利普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表 现他什么心理?”在船上撞见于勒时,他的神态、动作如何? 又表现他什么样的复杂心理? P25— 38 段
1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 刻相见,呼之而出。
2结结巴巴, 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哝着, 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哑着嗓子,不安,神色十分苍白,两眼跟寻常不
一样……
3内心的极度恐慌。 (这说明菲利普盼于勒回来完全为 钱)
2、找出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活动,感情变化的层 次。
1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 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 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而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 说八道”。
2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
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
仍存一线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3母亲突然暴露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 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旧怨新恨一齐发作,以致“突然暴露”破口大骂。她那 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 化一层层发展,至此毕露无遗了。
3、“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作者为 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你知道哪几个词 应重读吗?
①没有什么不同②别具匠心,强调③反映了“我”对处 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 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④叔叔、弟 弟、亲叔叔。
师小结:文中就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逼真的心理描写, 展现了不同人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十、作业:想像一下,菲利普如果发现船上一位富翁像 于勒,他们会怎样表现呢?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 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文中各人物的基本性格、本质不变。
十一、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结构:四部分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明线)
开端( 1— 4):盼于勒
发展( 5— 19):夸于勒
高潮( 20— 47):遇(见)于勒
结局:( 48— 49):躲于勒 (以“于勒”的遭遇为暗线)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问导入 课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是否这篇课文的主人翁
就是于勒呢?(生回答:菲利普夫妇) ,那么于勒这个配角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为一条暗线贯穿首尾,写得非常简 单)。在你眼中于勒是怎样一个人呢? (年轻时荒唐糟蹋钱, 但还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当他在美洲发了一点小财,马 上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表现出思念之情。后来破 产穷困潦倒,却没回到哥嫂身边,因为他不愿成为哥嫂的负 担。可见于勒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但不是无情无义的人。 于勒是个不幸的人,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 里。)
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菲利普夫妇,“我”的性 格特点。
菲利普夫妇: 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虚伪、 会过日子、 艰辛(底层小人物的辛酸)
“我” (若瑟夫 ) :天真、善良、真诚、纯洁、富有同情 心。(未被污染异化的少年)
三、课内语段阅读训练:生齐读语段 5---12 段,然后
思考问题,并做《导与练》“精读研究”。
1、上面这段文字写了于勒的变化给“我”家的影响, 请分别用文中两个词语,表现出这种变化。 (恐怖, 希望)
2、“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爱慕虚荣,喜欢炫耀)
3、“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这里的“好心”
指什么?(于勒有钱)
四、能力提升:请你根据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 不同的态度,完成下面对联。
1 、上联:有钱便是福星;下联: 无钞即为瘟神
2、上联: 富在天涯盼相聚; 下联: 穷到眼前不认亲
五、拓展创新:课外语段见《作业手册》 ,师生齐做。
六、归纳小结: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1、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善设悬念。 (课文围绕于勒的 命运构成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围绕于勒贫富 的变化,一步步推向高潮。 )
2、心理描写逼真, 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感情变化层次;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等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性 格。
3、 善用对比,刻画人物(a、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前 后态度对比; b “我”与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对比; C、 前后景物描写对比)
4、 善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
七、生自由读课文。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并摘抄积累 关于金钱的名言,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为财 死,鸟为食亡”。也有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金钱 的积极的论述,试摘抄下来。
八、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九、附板书设计:
1、于勒: 年轻时浪荡 中年时得意
时沦落
(暗写、虚写、略写、配角) (挥霍家产) 发财) (衰败穷困)
2、菲利普夫妇: 惧怕憎恨 奉为福星
恶痛绝
(明写、实写、详写、主角)
第3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3.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5.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方法指导
诵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具体语境中分析体会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生字
拮(jiè)据栈(zhàn)桥褴褛(lán lǚ)牡蛎(mù lì)阔绰(chuò)
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糟蹋(zāo tà)衣冠(guān)
哲尔赛岛(zhē)
2.解释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糟蹋:损坏,浪费。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堪。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俱,全,都,一起。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衣冠整齐:衣服和帽子穿戴的整齐端庄。
为期不远:指快到约定或规定的日子了。
二、题解
1.莫泊桑: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羊脂球》,轰动法国文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俊友》,《漂亮朋友》,《一生》等;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三、课文诵读指导
小说以“我”为主体叙事,因此叙述语言要读的平缓,娓娓道来;菲利普太太夸赞于勒时,要读出热切期盼的语气,骂于勒时,要读出尖利刻薄的语气;菲利普先生盼于勒时,也要读出期盼的语气,在船上认出于勒时,要读出紧张、没主见、还有些怕妻子的语气。
学生读课文,体会。
四、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1.析题:“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全文的核心,全家人的心情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情感紧随着于勒的命运在变化。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心情,例如:盼于勒。(1---4)
2.理清故事情节。
盼于勒:(1---4)夸于勒(5---19)遇于勒(20---47)躲于勒(48---49)
五、主题探究
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
1.金钱关系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正揭示了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虚荣说。小说一开始就点名了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中下层。但菲利普夫妇却具备那种爱慕虚荣、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小说通过几件小事揭示了那种虚荣的近乎滑稽的丑态,这种虚荣让他们连多看一眼于勒的勇气都没有。
3.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有人认为,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不认于勒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财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于勒的恶行使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因为女儿的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为他们摆脱贫困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遇到因贫困潦倒无颜回来的于勒,认下于勒,他们的生活将更加贫困,甚至会扼杀女儿来之不易的婚姻,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只好躲开弟弟。
一、作者简介
(见教学设计二略)
二、梳理情节
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作业:完成《创新课时训练》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导入
(直接导入,略)
新课
一、研读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对菲利普夫妇进行描写的语句,①作者用了那些描写?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语气中充满了期盼、渴望。菲利普太太学两位太太吃牡蛎时,表现出典型的小市民的虚荣。当她认出穷水手是于勒时,不安、脸色苍白、向旁边走几步躲开于勒,写出了人物失魂落魄的心态,自私贪婪,虚荣势利的性格特征。“哆嗦”,“暴怒”,“破口大骂”刻画出了人物的精明、刻薄、泼辣。
2.“我”父母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反映出了什么?
明确:于勒穷时是“全家的恐怖”,“流氓”,“无赖”;富时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其中不变的是对金钱的追求和贪婪。这种变和不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探究质疑
1.关于于勒该如何评价?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理解如下。
①难以原谅的败家子。小说对于勒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当初他行为不正,糟蹋钱。到美洲后,从来信中知道挣了点钱,但他花钱很阔绰,说明他的行为没有变,所以才会再次穷困潦倒。
②可怜的被遗弃的人。年轻时因为行为不当被打发到美洲,后回到法国却不愿回到亲人身边,怕拖累他们。而他的哥哥嫂子却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于勒是值得同情的。
三、完成学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