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发SCI/SSCI论文,检索报告带si,单位能认可吗?
官方说法肯定是让您去咨询单位科研处,他们说认,咱再发。在这里,我们也来科普一下,检索报告中的SI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寻常之物”?
什么是SI?
SI的全称是 (特刊),针对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进行征稿,一般是在学术圈内有影响力的专家针对最新研究热点征集一批具有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集中在期刊某期或者分散在期刊各期上进行发表。特刊也分两种,正规的特刊占据正常的期和卷。在检索的时候,有的特刊会带有SI字样,有的则是延续正刊的检索,不做过多区分。
说些内部一点的消息:带不带SI,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大主编给送检的时候走的是什么通道。假设一个期刊正常检索的时候带SI,但是某一期大主编按照正常投稿的文章去送检,那最后呈现出来的就不带SI了。(咱正常投稿呢,也不会涉及这些东西,仅作为了解好啦!)
什么情况下会有特刊?
国内和国外的情况略有差别。
国内一般逢重大节日,或者根据需要会出特定的一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刊。比如国庆专题,每年10月国庆的时候,很多杂志都会专门出一期,占据正常的期和卷,其实,严格意义上他是特刊,也是正刊的一种。再比如北大核心《xx材料》,月刊,每年第5期会出一个教育专刊,只收录相关的教育题材文章,这是特刊,也是正刊。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没有哪个单位不认可特刊吧,毕竟还是核心的版面。况且,收教育的稿件,想必很多老师都是趋之若鹜,更不会有人去纠什么特刊还是正刊。
国外一般是出单行本,会根据某个主题进行征稿,收满一期一起出版,或者录一篇出一篇。这种专题出版方式的,我们也称之为特刊,特别征稿/专题征稿的期刊。国外大部分都是走这种形式,更专业更垂直一些,比那些泛泛而谈的要好太多。
特刊比正刊的优势在哪?
①特刊的论文是围绕某一主题的文章,一般会有最新、科学、最热、优质等特点;
②出版社一般会给予特刊相对较短的发表周期,比较适合着急评职称的老师;
③特刊占正刊版面,学术影响力并不会因SI而打折扣。
以上是从概念层面解释SI,为了彻底弄清楚今天的问题,小编联系了两位学者,比较有代表性,仅供参考
观点一:SI不怕,就怕增刊
学者身份:主要是评职称
代表性:★★★★★
“评职称用,发第一篇SCI的时候,文章界面有 的字样,检索没有,当时老听别人说什么SI不行,也没敢问,想着能有个期刊收就行了,谁还纠结那么多。交材料的时候,单位还给了不少奖励。后来再发文章,去找单位确认了,说一点问题都没,但发到上面就不行了……”
是增刊的意思,增刊一般是在杂志正常发表周期之外加的,比如一本月刊,某一年出了13期,多出的一期就是增刊。增刊国内认可度最低,可以说基本上是不被认可的,但是相对正刊特刊来说,增刊各方面的管理更宽松,要求也更低。
“这几年发的SCI也不少了,说句心理话,如果真的不懂这些,没听说过SI,建议还是不要问单位了。像我了解的,很多朋友单位,他们都不懂,你直接拿过去评职称他们不会说什么,但是你单独去问,发si的期刊认可吗,他们肯定会说不认可。”
观点二:更好,很多知名学者就发这个
学者身份:《 in ……》《……》等多家SSCI、SCI审稿人;
中原某高校博士副教授
代表性:★★★★
“国外走的就是主题征稿模式,大家都懂。其实这种反而更好,因为组稿的都是这个领域内的人,最起码可以保证给你审稿的人是懂你这个方向的,而不是什么杂七杂八的专家。”
“我们平时会收到一些邀请组稿的邮件,他们也会简单评估主编的身份,质量太差的或者不对口的人,去申请专栏肯定申请不下来的。不光是我,我身边认识的很多知名高校的学者,他们也都是这样考虑的,根本不看什么SI不SI的。甚至相比来说,SI比正常投稿的要好,很多真正识货的都是专门找栏目投稿的,这样才能达到学术交流的真正目的。”
对于SI,你怎么看?
▼▼▼
免费送课
现在以及未来
需要发南核北核科核的老师
都来听听吧
【 高质量论文写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