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直译: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
意译: 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
【第1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第2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第3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第4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第5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孔子说惟孝者--色难,请问色难是什么意思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古代的单音节词,多做双音节使用~!
为什么孔子说 色难?
色难的意思是态度最难。
因为态度才是孝敬父母第一位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
正如孔子给子游所说的,现在的孝,就是赡养;而动物牲畜,也都要养。不敬,怎能区别孝经和养活的区别呢(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于是在这一段中,孔子说“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现在也是啊,何谓孝敬父母?每月给大把的钱,而不去体贴、慰劳,甚至指指点点,不敬不礼,这就是孝经吗?有的空巢老人,家里并不是缺钱,缺少的只是一个完整的家。儿女在如不在,老人便孤独。所以孝的首要是“色”。
另外,即使说我孝敬父母,但是我没钱,因此给父母的也不多,但是父母能说儿女这样不孝顺吗?
孔子语录 论语十则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2句】: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第3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第4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第5句】: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第6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第7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8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第9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第10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第1句】: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地去复习多学知识,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因为不了解你,而对你产生误会但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第2句】: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职尽责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第3句】: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终将无所得。”
【第4句】: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第5句】: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向这些人学习优点,对有人身上的缺点要检查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第6句】:孔子说:“子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第7句】:曾子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把推行“仁”当作自己的职责,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漫长吗?” (意思是要自己的一生推行“仁”的儒家主张)
【第8句】: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第9句】: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有所创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10句】: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行加在别人身上。”
扩展资料: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
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
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
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
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
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
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
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
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求:孔子语录100句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参考资料:http://ve.chineseembassy.org/chn/lywj/qian431/qian437/t2126【第63句】:htm
孔子语录读后感一千字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仍有很多人会问为甚麽我们要孝敬父母呢?我 可以肯定地说因为父母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恩人,他们抚养我们、教育我们, 并牺牲了一生的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却只是为了让我们长大成人,做一个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无私奉献的父母,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孝敬吗?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一次有测验,妈妈便会在我的身旁教导我,即使 耗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她也有耐性来教导我。当有空闲的时候,爸爸便会用故事的形式来教导我做人的道理,而每一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有一次,我在半夜中突然发烧,并惊醒了家人,那时候妈妈爸爸便彻夜不眠地 帮我换毛巾、量体温,若病情严重了,他们便会忧心忡忡,若病好了,他们才放 下心头大石。正如孔子语录中<为政>篇所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总是担心 子女的健康,所以自我们出世以来,父母所付出的心血和牺牲的休息时间,又怎 麽能用三言两语说得清呢?父母的恩情,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
那麽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呢?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如果只是供养父母,而不从心里去孝敬他们,这 与养狗和养马又有甚麽分别呢?作为子女不应该只是为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而 满足,还应该尽量使父母感到愉快和有舒畅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更是我们的美德。几千年来,这一美德一直传承至今。母亲节刚过去,不知道每一位子女又怎麽和母亲庆祝呢?我和我的兄 弟姊妹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给她,这就是把一家人去旅行的相片,我们兄妹的毕 业相和生日相放在一个相架内送给她,虽然这份礼物并不是十分名贵,但却蕴含 著我们真诚的心意,当母亲收下这份礼物时,她感动得流下眼泪,在那一刻,我 明白到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用心去做,让他们能感受到真正的开心,
那样便是孝敬了。
我曾在「中国新闻网」看过一则新闻,内容是关于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 个已有100岁的老婆婆叫王李氏,这位老婆婆一生的心愿是到北京城天安门参 观,但是由于家境贫困,所以难以实现。而她已年逾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了窦现 母亲的心愿,在2002年8月徒步背著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北京,而母亲满足地说:「太好啦,我这一生没有白活。」这篇报导告 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一定要有钱,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真心爱父母,让他们感
到欢喜和享受天伦之乐。
大千世界,千差万别,在当今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不但不孝顺父母,甚至于 动手殴打父母。我的家乡有一个黄姓男子,从小就不懂得要孝顺父母,认为父母 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父母稍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意思,便会动手殴打他们。在 某一日的凌晨他到父母摆的水果摊向父亲要钱,他父亲不给,又再次动手殴打父 亲,而在旁的母亲阻拦不及,只好拜托旁边的商店员工报警,这个丧尽天良的儿 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警员到达后就把黄姓男子当场逮捕。
现今大部份的青年认为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子女只要定 期把家用给父母,凡是替父母效劳,有酒肴让父母先享用便算是孝顺了。其窦这 些想法是不全面的。孔子 < 为政 > 篇说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肴,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女只是给予父母在物质上的需要和满足,但却忽略 了父母真正的感受是甚麽,这样并不是真正的孝敬,只是表现出一种待人有礼、 负责任的行为罢了,但是孝敬父母是用这样的态度吗?
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所以孝敬父母不应该只是表现在物质上的供给,更应 该有一颗真正关怀父母的心。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是完全在于金钱或 礼物,关键是在于你的孝敬是否包含著真心和爱心。我们要知道父母之年,日日 减少,逐渐衰老,所以做子女的应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孝敬父 母,而且要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和心底的深处去孝敬、关怀父母。
孔子 的名言20句
选20喜欢的
【第1句】: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句】:学而时习之
【第3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4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5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6句】: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7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8句】:听其言而观其行
【第9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10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11句】:敬鬼神而远之
【第12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第13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14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15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16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17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18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19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第20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21句】:民无信不立
【第22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第23句】:君子成人之美
【第24句】:其身正,不令而行
【第25句】: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26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27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28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29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第30句】: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第31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2句】: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33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第34句】:当仁不让于师
【第35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