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名人名言

民族礼仪的优美文案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赞美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 范文 很急

文明从我做起文明行为是每个人的一小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文明,那就能让我们的社会迈出一大步。

文明对于有些人看起来轻而易举,但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有时文明就是一张纸的厚度,有时文明就是几厘米或几十厘米的距离,有时文明就是一个做手势的动作……其实,有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文明,比如:做公共车的时候看见有老弱病残孕让座,上车的时候主动购票;有些年轻人把吃的瓜子皮放在一个小方便袋里,吃完的时候把它扔进垃圾箱;有许多司机师傅不闯红灯,不超速,不酒后驾车……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有极少数的人不能够遵守文明,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脏话,打架;随意扔垃圾,吐痰,吐痰是特别严重的,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痰里含有某些病原体,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

任意闯红灯,这样是很危险的,超速是众多的人因车祸而死亡,与其这样,不如好好的遵守交通规则。

让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服从老师管理;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穿越绿化带;得到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在这全中国都在迎奥运的时刻,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愧于未来,无愧这培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文明就是这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与三有关的25条经典礼仪句子

[维吾尔族]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

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点头、鞠躬,把右手放在胸前,同时也要说:“萨拉木里坤”。

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

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左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祝福”的意思);长者见到晚辈时,晚辈要先施礼;老人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现在许多老年人仍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礼节,不过年轻人见面时,大都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姆塞孜”(您好)。

  [哈萨克族] 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里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家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回族] 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化除成见。

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

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锡伯族]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

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晚辈见到长辈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

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以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表示尊敬和热情。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辈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

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

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

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热情地说:“索嘎多”、“青加姆”(“平安健康”的意思),并施握手礼。

对外来的客人,塔吉克人非常热情而友好。

主人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请客人坐在上座,并铺上坐垫。

  [蒙古族]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

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

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礼节则十分隆重。

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

离别时,也要在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

一般人见面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满族] 满族是个崇尚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

礼节很多,颇有风趣。

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

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

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

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居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

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如何对待民族礼仪

【第1句】:如果你熟悉对方的民族礼仪,就按照对方的民族礼仪回礼,这样最热情、礼貌,对融洽关系作用最大;

【第2句】:如果你不熟悉对方的民族礼仪,就按照国际通行礼仪回礼

【注意:对方若是异性,为慎重起见先不要主动握手,而采用欠身或鞠躬待之】;然后通过沟通熟悉对方的礼仪,并当场模仿一下。

关于民族风俗礼仪

苗族人接待客,主人会穿上节日盛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恭迎客人光临。

有时甚摆下酒席。

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以鸡、鸭为待客的佳肴,而且视其心、肝最为珍贵。

苗族人忌食狗肉。

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让人坐,也不许人们在家里或在夜间吹口哨。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

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

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

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

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吃年饭是苗家人最神圣的时刻,全家必须团聚,此时,特别忌讳外人来串门,认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不得安宁。

为了让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饭,饭前要放一阵鞭炮,然后半掩一扇门,外人见到,就不会进屋打扰主人吃年饭 。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

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

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

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

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

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

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

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

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

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

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

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

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

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

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

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人口7

【第39句】: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

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

“跳花节”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

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苗族自治地区  建国后,先后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3日)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  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纸。

贵州省丹寨县石桥堡的白皮纸制作工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

1000多年来,当地苗族群众借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丰富的树皮、杉根来制作白皮纸,其造纸工艺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法大体相似,保持了中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

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

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

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

包谷和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

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

四川省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

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

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例如用黄豆浆不滤渣,煮成“连渣汤”;将豆浆与嫩白菜同煮,然后点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饭的日常菜。

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仍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种“蘸水”吃。

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伏天时还要加入一些鱼香菜、木姜,开胃爽口,帮助消化。

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

广西的苗族在冬春时节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汤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湖南的苗族把这腌制食品的方法称为“鮓”。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腌制猪肉前,先将鲜肉切成大块,然后一层肉、一层盐,层层相压。

三天后生盐溶化浸入肉内,再烧些糯米饭同甜糟酒混后,和肉块一起擦搓,最后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坛口密封,随吃随取。

用此法腌制的肉类,一般可保存1—2年。

酸坛还可腌制酸鱼、酸菜。

此外,苗族也用熏腊肉方法保存各种家畜、家禽肉。

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杀年猪,把猪肉用盐浸后吊于火炉上,用杨树枝或其他柴草烧烟熏烤。

熏干水分,便取下储藏。

这种烟熏腊的众风味独特,常用于待客,并能储藏2—3年不变质。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

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

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

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糯米甜酒。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制作时,先将油、盐、姜、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饮用。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又称百果茶)。

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同胞举行苗家火龙闹元宵活动。

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舞火龙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

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

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

互相宴请,互相馈赠。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吃“吃牯脏”,又称“祭鼓节”。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

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

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节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鮓、捣鱼(也吃酸汤鱼)等。

五个民族的礼仪习俗

【第1句】:壮族人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等自然之物。

祖先崇拜在壮族占有重要地位,至今每家正屋大都还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壮族人在门口挂有特殊物件时,是不能进入的。

如果不知道而贸然闯入,主人必给酒及狗肉等食物,来人应当吃掉,主人才满意。

妇女分娩后头3天(有的为7天),外人不得入内。

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可出村拜年。

壮族人行商外出忌破碗,新婚出嫁忌打雷。

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

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

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

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

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

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

“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

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

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

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

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

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

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

“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第2句】: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

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

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

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

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忌讳人称鲜族。

  木雁双飞 相敬如宾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序。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

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

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

  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

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

  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

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

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

【第4句】: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

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我市的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刺乡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  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

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捣衣”劳动。

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

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

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中国的朝鲜族有200余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占60%以上。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

朝鲜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比较好、问哈水平较高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垦荒为业,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做出了贡献。

朝鲜族的歌舞蛮声全国。

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服饰:像我们印象中的一样,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极有特色。

年轻女子往往穿着质地华贵、色彩艳丽的长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样身着漂亮的长筒裙,只是颜色以素色为主;男子则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多穿长袍。

儿童也着长裙,并在衣裙的袖口处配上七彩缎,色彩明亮。

  民俗:朝鲜族的房子都以木搭架、屋顶四面坡用谷草或稻草、瓦片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

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

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盛行,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朝鲜族有独特的家庭节日,如回甲节(六十周岁生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第3句】: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

除赵家店、昙华两乡的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区彝族的婚俗与邻县相同。

赵家店乡境的部分俚濮彝族,实行一种自由婚姻。

男女青年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场合中,自找相好,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后,经父母同意即可组成家庭,不举行任何仪式,直到第一个孩子满月方才请客送礼。

如果组成的家庭不睦,双方感情不合,离异也较为简单,只要在村中请一老人作证,拿一木棒剖成两半即可。

昙华山等地的一些罗罗濮彝族,有一种先订情后订亲的习俗。

婚姻由父母包办,三、五岁订情,订情后将幼女接回娘家扶养,待弟妹长大,能帮助家中劳动和操持家务后,男方才请舅父到女方说亲,把原先的订情改为订亲。

订亲后,男方到女方家住宿,待女方怀孕才举行婚礼,把新娘从女方家背回男方新郎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宣传和贯彻执行《婚姻法》,原婚俗有所改变。

  彝族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

男子长大成年娶妻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其父母由幼子赡养。

如果父母去世,财产归幼子继承,不与幼子分遗产。

  彝族古代盛行火葬。

19世纪中叶才改火葬为棺木土葬,但凶死者仍行火葬。

葬仪简单,临终喂含口钱、五谷,给死者洗澡、理发、穿衣、入棺,请毕摩祭祀,死者兄弟、子侄穿麻布孝衣,为死者带孝。

棺木不深埋,高出地表寸许,垒土成坟。

年、节到坟前烧纸钱。

彝族盛行祖先崇拜,祖灵用青松木、樱桃木、马樱花木制作,或绘制祖先像,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祭祀。

  彝族崇奉土地神,多数彝族村建有土主庙,庙内右方土地神,左方山神,居中土主神。

有的彝村不建土主庙,而选三棵大树象征土地、山神、上主,谓日“神树”,常在树下设坛祭祀。

彝族图腾崇拜较为普遍,以虎图腾最为明显。

他们自称虎族,视虎为祖。

  彝族传统认为,日月星辰,雷电风雨,草木山川,巨石悬崖,飞禽走兽,皆有其神灵,人若惹之,会得灾祸。

  彝族有尊老爱幼的美德。

年正月,均给老人敬送酒饭、猪肝、腊肉。

遇老人病灾,携鸡、酒及老人喜食的食品看望。

平时吃饭,让长辈坐上方,盛情斟酒、搛菜。

彝族关心儿童,不教唆儿童做坏事,不在儿童面前说脏话,若遇儿童跌跤、迷路、遇险等,即便是仇家孩子,也要救助,不记前仇。

  彝族有好客的美德。

客人进屋,起身让座,置酒款待,客人告别,举家起身,送至家门外。

  彝族对座次、进餐等有定规。

火塘上方是男性长辈座位,下方为妇女座席,其余人多在侧面就座。

每天进餐,全家的饭均由家庭主妇盛给,食肉则由当家男子搛菜,自行去碗中嫌肉食者视为失礼。

  彝族节日主要有:正月十五以前过年节;正月十五碧么开街节;二月初八插花节(马樱花节);三月二十八服装节;六月廿四火把节;八月十五尝新节;冬月冬街节。

  

【第4句】: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

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

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

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

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

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

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

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

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

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

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

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

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

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

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

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第5句】: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

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

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

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

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各民族礼仪习俗

壮族 壮族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米饭要蒸得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壮族春节必少食品三十晚上却吃壮族粽子较高贵食品大、二斤重小有二、三两除此还有种凤莫意特大粽子重达、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绝正月初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古老年代西藏并冬春之交过年而夏天过年麦熟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新年来了现雅鲁藏布江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节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保护神相传都古代西藏六月过年遗留 还有藏历十月初过年麦收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工布(林芝)地区现还藏历十月初过年称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原始宗教苯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些古老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年代藏胞便藏历正月过年了农民们往往提前十二月初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漂亮衣服戴珍贵首饰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人也要预备件过年袍子或者两样粗糙装饰品藏叫‘萨举即新装些当出自藏胞爱美天性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高兴再给世人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街市来东郊宝瓶山和西郊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农人要举行隆重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强壮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毫过分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农历正月称白月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示合家团圆初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意初给长辈拜年定要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男女青年争先挑水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孩子们由成人带领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节日缺少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担水说明勤劳、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伽耶琴和筒箫乐曲人们带入新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先看明月福意味们儿孙健康、进步、万事意随大家围着点燃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大门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高高垛傍晚燃起垛轻烟缭绕处笼罩着节日气氛老人们大块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人们春节里身着艳丽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春节年快乐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新装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炒鱼毛和透明鲜红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赫哲族青少年迷恋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正月初至初四过大年正月初九至十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对大粑粑象征星星表示新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起守岁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能捏光边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新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画像)讲述祖先创业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头、蹄等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再跳舞现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请写一则故事,赞美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伴我行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

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

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

为什么呢

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

”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

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

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