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好句子都被古人用完汇编70条

10193

【简介】感谢网友“10193”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陆游的三首饮酒诗

引导语:饮酒作诗,这是古代诗人的爱好了,那么大家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三首经典饮酒诗吧。

  一

  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

  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

  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

  酌之万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

  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

  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却驾白风骖斑虬,下与麻姑戏玄洲。

  锦江吹笛余一念,再过剑南应小留。

陆游七古学李,近体学杜,性情上他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豪放来得比较精致和收敛,闲适却又奔了陶渊明和王维一路,就思想和处世的态度而言,则更接近杜甫。盛唐精神,道教是底酒之一,取功名和谈神仙构成乐观主义的两个方面。与神仙境界相比,现实颇不足道,所以他们看人生,有堂皇的理由洒脱。神仙虽好而难求,如不入山毕生为道士,神仙也就是一种精神。因此,现实也不必彻底看轻看贱,毕竟日日笙歌的富贵荣华既享受,又风流。唐朝人不仇富,汉人讥人铜臭,讥不到唐朝这里来。比起铜钱,唐人更喜欢帛。帛质地轻柔,颜色鲜艳,非但不臭,也许还芬芳扑鼻。韦庄诗,“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后人便不肯这样说。李白在道家之外,兼具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和赵蕤不无关系)。这个纵横家,便是现实主义的,入世的,但和杜甫的儒家不同。他心目中的纵横家,不取苏秦的佩六国相印,专在嫂子面前摆威风。他取鲁仲连,取范蠡,取后来的张良,建功立业,似是专门用来炫耀的,而且重点不在建功立业本身,而在此后的功成不居,拂袖而去。好比当今一个人,千方百计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得奖,辗转反侧三十年,心有不甘。一旦得奖,立即通电拒绝,显得特别高。李白的天真,表现在爱自夸,十足孩子气,搁到别人那里,便俗不可耐了。

纵横家舌耕唇战,滔滔善辨,此种风范,在苏轼的文章里可以见到。陆游不然,他的建功立业,一心在报国救民。这是很切实际的事。李白当安史之难的年代,也很脚踏实地,据说曾深入幽燕,窥探安禄山的虚实。兵戈满目,写出“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的诗句。可是他一糊涂,又站错了队,跟着永王璘,来不及有任何作为,白落个从逆的罪名。苏文俯仰起合,风云舒卷。李白的文章,大部分和他的诗一样飞扬跋扈,或空灵剔透——那几封陈情的信,不读也罢!实在不愿意再替李白伤感--也许他终生不肯让别人看见的,正是他摆不脱的凡人的苦恼,尽管只是一星半点。杜甫的赋,有廊庙的庄重,却十分拘谨。陆游的文,舒展从容,老成持重,这是他性格中更主要的方面。可是,李白哪怕只是一点影子,陆游却要视若珍宝:仰慕,便希望接近,甚至超越。

《江楼吹笛》是我读到的陆游诗里最像李白之作的一首,包括那些门面招牌一般的夸张描写。更难得的是从头到尾,保持着一股逸气,飞流直下,毫不松懈。起句既高,结句复能从容着陆,中间连串的神仙典故,随手罗列,熟到极处,仿佛与生具有,不觉费力。李白之后,这样的诗,万难一见。可是陆诗和李诗,区别还是能看出来的。“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这两句,无论用词和语气,都和李白距离甚远。“许愁”“许酒”,太绕。“酿尽”,太吃力。李白不会这样写。他说常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根本意识不到其不可能,只是平平地说,仿佛很自然,完全顺理成章:“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的诗脱口而出,平白如话,可是几句放在一起,其中的意思,别人就不会那么说,也说不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找不出一丝镂刻的痕迹,却精致,自然,流畅,优美到极点。陆游固然潇洒,天花坠空,他虽不仰望,毕竟肩头还是沾了几片花瓣。

“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这是从韩愈《双鸟》里的“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化来的。宋人师法李白,往往要走韩愈这条捷径。正如学杜甫的,习惯从李商隐那儿拐个弯。韩愈诗对后世的影响多少被忽略了。这也是一例。

  二

  对酒叹

  镜虽明,不能使丑者妍;酒虽美,不能使悲者乐。

  男子之生桑弧蓬矢射四方,古人所怀何磊落。

  我欲北临黄河观禹功,犬羊腥膻尘漠漠;

  又欲南适苍梧吊虞舜,九疑难寻眇联络。

  惟有一片心,可受生死托。千金轻掷重意气,百舍孤征赴然诺。

  或携短剑隐红尘,亦入名山烧大药。

  儿女何足顾,岁月不贷人。黑貂十年弊,白发一朝新。

  半酣耿耿不自得,清啸长歌裂金石。

  曲终四座惨悲风,人人掩泪无人色。

这首诗里,李白的因素都有,包括仗剑游侠和炼丹。错落不齐的句式,也和李诗神似。非七言的句子,占了一半还多。起首四句,和李白的“梦游天姥”类似,先紧锣密鼓,拉开场子。其后六句,都是一个长句跟一个标准七字句,感叹兼倾诉,语气急,步子重,映带钩连,间不容发。“唯有一片心”,用两句五言转折,语气趋于平缓。接下来的四个七言句,以“或”连起几个并列的选项,与前面用“又欲”连起的'一组相呼应,但此处不再从字面上一一否定,在节奏和语义上形成变化,尽管取消否定并不意味着可能实现。其后五言四句,转韵,整齐而略觉轻快。结尾四句七言,再转韵,气氛一下子低抑下来。

对比起来看,陆游的豪放和李白不同。不同的原因,一在时代,二在个人。盛唐气象自是南宋的偏安一隅不能比的,李白身上的游侠和神仙气度也是陆游不具备的。李白此类题材的歌行,如《襄阳歌》,核心在“狂”;陆游此诗,核心在“悲”,一头一尾,以悲始,以悲终。李白歌罢,掉头径去;陆游曲终,四座掩泪。同样是不得志,李白说,去他的,我走!陆游说,年华易逝,奈何奈何?

历史上的盛唐,固然空前绝后。李白这样的人物,也是世不二出。王绩偏于颓放,是介于陶渊明和李白之间的人物。有一点陶渊明的旷达,又有一点李白的清高。但旷达和清高都不够火候,取其中间,成了颓放。当然,如果只论酒瘾之大--假如他诗中之言可以当真,陶渊明和李白都比不上他。饮中八仙,贺知章算一号人物,可是张岱嫌他一辈子离不开官场,足足做到八十五岁才退休,不过一个“富贵利禄中人”。这话很偏激。贺知章身在朝廷也是以狂诞著称的,为人又好,从皇上到同僚都喜欢他。但他做诗循规蹈矩,与其为人不类。

“或携短剑隐红尘,亦入名山烧大药。”类似的意思,在唐人诗中是家常便饭,而且绝非吹牛。李白年轻时曾经“手刃数人”,药他也没少烧,幸好不成功,否则恐怕活不到61岁。有人说韩愈是吃药吃死的。李白当年入山修道,可比韩愈狂热多了。倘若九转丹成,煌煌千卷唐诗里,我们读到的李白,可能就那么几首“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了。到南宋,理学盛行,又是那样一个乱世危局,写游侠炼丹对于陆游,等于曹唐写游仙。

陆游还有一首《醉歌》,其中有几句:“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欲吐辄复吞,颇畏惊儿童。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看得出从李白那里学来的立意。除了后两句明显源于杜甫的“乾坤一腐儒”,前面那四句,像是照着李白诗描红描出来的。但“颇畏惊儿童”云云,李白压跟儿想都不会想。为什么说李白纯粹?因为他面对任何事,只是一条前路,无分叉,不环顾,急流直下,风驰电掣,痛快而已。陆游看似大,其实拘束得紧。酒酣耳热,他还想到别人怎么看。这说明他在乎,他还是严肃。李白和严肃不沾边,即使到了他非常羡慕的宫廷,仍然免不了得意忘形,结果连唐明皇那样大度的皇帝,也容不下他,赐金放还了事。《水浒》中,鲁智深打死郑屠,街上贴了海捕文书,图影了他的容貌,他还稀里糊涂地挤在人群中看。李忠小气,他当面给李忠难堪。打了小霸王周通,以后虽然成了兄弟,他不尴尬,也不会道歉,因为他做的事,出自内心,不会因人物关系的变化而自我否定。心地如此纯净,岂可以粗莽视之?我由衷地喜欢智深,也由衷地喜欢李白。

可是话说回来,唐朝以后,描红李白能描到这个样子,足称一流诗人。虽然总体创意不多,气势已经有了。你觉得他吃力,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从头到尾,毕竟没有塌台。所以还是好。

陆游酒中作诗,十之八九,是抒发爱国热情的。这类诗发自肺腑,颇可动人,但数量既多,意思重复,纯粹从艺术上看,不免单调。像《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如东海骑长鲸),是其中的佼佼者。到《江上对酒作》中的 “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就和李白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三

  对酒

  老子不堪尘世劳,且当痛饮读离骚。此身幸已免虎口,有手但能持蟹螯。

  牛角挂书何足问,虎头食肉亦非豪。天寒欲与人同醉,安得长江化浊醪?

七律格律谨严,可以写得厚重,写得深沉,写得雄浑,写得婉转,写得大气磅礴,但不容易写得开张飘逸。李白一生只传下十余首七律,其中两首最好的,还是铆足了劲和人家赌气争胜才写的。可见他真是不情愿受此羁绊。陆游的七律多而好,以致于后人感叹七律的对句都被他用完。提到酒的,自然多不胜数。方回的《瀛奎律髓》,七律酒诗选了十六首,陆游一人五首,最多。

《六日云重有雪意独酌》的颔联:天为念贫偏与健,人因见懒误称高。方回称赞它“善斡旋,有味。”一向专门和方回唱反调的纪昀,难得附和一次,说这两句是“真正宋味”,“不得以外道目之”。我觉得出句也只是一般的好,好在对句,自嘲兼论世,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特别有趣。结尾两句:偶得芳尊须痛饮,凉州那得直葡萄。翻王翰凉州词的案,翻得轻巧而语意甚高。七律的收结,因为要归拢前意,稍不如意就意思老,气脉弱。一心去收,往往收不好,不如放开一层,以转折为结束,反而能收振起的效果。

陆游七律以圆熟的多。老健沉雄的,多见于各选本中,其实数量并不多。《对酒》一气呵成,句句刚劲,不像老杜,起首那么壮阔,结尾常见收敛,一变浑茫为哀恻。这是个性的问题。开头一联,破题直入,干脆痛快。后人说什么能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拿到陆游这里,不值一笑。中二联先是一转,庆幸此身尚在,不仅尚在,还能持蟹对酒,下联两个否定句,用以加强前联。四句合起来,很奇怪的,并不如绝大多数律诗的做法,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意思,却是要做铺垫,引出尾联:天受不了寒冷,打算与人同醉,然而杯中残浆,怎够一饮?除非把长江之水都变成佳酿。这种神妙的想象,原是李白的看家本领,陆游一学再学,学到了家,此处甚至学得青出于蓝,李白见了,也要佩服。

晚唐以后,很多诗人做诗,爱从中间两联做起,得了好联,再接头续尾,凑成全篇。其实一首律诗,中间四句是比较好做的,做出对子,又特别容易讨好。难怪古人摘句,摘的都是好联。两头的各一联,既难,纵然做得极好,也不显山露水,常常成了中二联的陪衬。选七律的人经常感叹“有句无篇”,道理就在这里。譬如咏梅出名的林逋,他的七律就难以找出一首通篇浑成的。选宋诗,怎么选林逋?由此便看出陆游的厉害来了。《对酒》四联均好,没毛病可挑,更难得的是起收都高,这不像少陵家法,似从王维李颀那里借了力。

陆游《梅花绝句》三首

引导语:梅花是古代很多诗人的挚爱,我们一起来了解陆游的《梅花绝句》三首,欢迎大家阅读。

其一

原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

⑴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⑵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

⑷梅花:一作梅前。 (5)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解读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第3句】: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鉴赏

诗人以奇思妙想与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梅花的挚爱。首句写梅花在清晨凛洌的寒风中傲然绽放。次句写诗人放眼四顾,树树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极为壮观,显示出梅花不畏严寒、果敢独立的气势,语句干净利落,耐人寻味。接着诗人以物喻人,悔花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的情怀和节操的写照。诗人以梅花形容自己,自问何时才可化身千亿,立于每一株梅树前,仔细地欣赏着梅花的容颜呢?全诗来用一字抒写自己对梅花如何如何,仅在三四两句中,用“身千亿”和“一放翁”既表现了对梅花的依恋、爱护,又流露出自己孤高的性格情操。[1]

翻译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其二

原文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翻译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酷烈的严冬时节啊!

赏析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

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可以说,这是我曾见过的,写得最好的——含苞待放的——雪梅诗!只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诗人的笔力!

然而,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首诗充其量只欣赏了一半。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那堪”、“更”;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北枝”。

这其实正是我们突破表层意象,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诗眼”所在。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其三

原文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赏析

本来就生在幽深的山谷,花枝向北,更不易见到阳光,所以年年开花都很晚。您知道它品格高超,迥异流俗的风致吗?(若要知道这一切),就在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的时候来欣赏吧。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荫补登仕郎。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陶渊明饮酒诗

【第1句】:《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第2句】:《饮酒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第3句】:《饮酒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第4句】:《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第5句】:《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6句】:《饮酒 其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第7句】:《饮酒 其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第8句】:《饮酒 其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第9句】:《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第10句】:《饮酒 其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诗》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