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3726”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翻译下列句子,请快一点
【第1句】: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
【第2句】: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
《颜氏家训?涉务》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与,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年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他只懂得点文义的士人,大多迂腐荒诞,浮华铺张,不会处理世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认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皮肤脆嫩,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问候。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居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第2句】: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翻译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左手执卷末”与“右手指卷”结构对称,中间,其后断句.句子断句为: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句子翻译为: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冠:戴着帽子;
②互相靠近的两膝.比:并列,紧挨着;
③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属:类似;
④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诎:同“屈”,弯曲.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为:是.句子翻译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②比:靠近;隐:隐藏.句子翻译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裙里.
(4)本题库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筛选出答案:①峨冠多髯②绝类弥勒(矫首昂视)
答案:
(1)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①戴着帽子 ②并列,紧挨着 ③类似 ④同“屈”,弯曲
(3)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②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裙里.
(4)①峨冠多髯②绝类弥勒(矫首昂视)
【第3句】:帮我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北史.李彪传〉:“顷来契阔,多所废离。”也指久别的情愫。〈后汉书.范冉传〉:“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契:合,聚。 阔:分离,疏也,远离别之意。 成说(yue):事先约定的话。说定,说成,海誓山盟。 大概意思:只要我们没有分开,那就请你握住我的手,不要松开。无论有多短暂,也请你紧紧握住,无论生死聚散,我都与你相悦。。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出自《诗经》的经典词句描述的是一位将军在出征前对妻子说的一番话,之所以能够传颂至今不在于它词句的华丽,而是因为它体现了最为典型的中国人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这不只是一句誓言,不象“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像“我永远爱你”那样甜蜜,而是一个朴实的承诺,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兑现的一个承诺,甚至是一种行动。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从前人词句中化出,写女子的痴情:明知相聚的期望难以实现,但仍爱得深沉。但愿心上人的情感像我一样专一,要是这样的话,我定不会辜负你的情意,我也希望你也不要辜负我的一网情深
【第4句】:下面的词句请翻译下、
【第1句】:一点也不 【第2句】:以。
结束 end up with 【第3句】:make mistskes /make a mistake 【第4句】:之后 【第5句】:害怕做某事 【第6句】:laugh at sb 【第7句】:take notes/make notes 【第9句】:组成 【第10句】:处理、解决问题 【第11句】:be angry with sb 【第12句】:经过 【第13句】:try one"s best to do sth 【第14句】: break down 【第15句】:害怕。
16 .be interested in。
【第17句】:去睡觉 【第18句】:最后,结尾 【第19句】:be determined to do sth 【第20句】:令某人惊奇的是 【第21句】:一直 【第22句】:担心。
23。
not。..any more /no longer 【第24句】:pay attention to 【第25句】:因。
而自豪 【第26句】:放弃 【第27句】:即使,纵然 【第28句】:talk with sb 【第29句】:instead of 【第31句】:be allowed to do sth 【第32句】: learn from sb 【第33句】:study with sb 【第34句】: each other 【第35句】:an English dictionary 【第36句】: at least 【第37句】: agree with sb 38medical research 【第39句】:any other person 【第40句】:invite sb to do 【第42句】:make sb disappointed 【第43句】:come up with 【第45句】:集中精力做。
全神贯注于。
【第46句】:现在。
不好意思要挂线了,后面给你不上,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