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宗璞的文章好句子汇编3篇

9358

【简介】感谢网友“9358”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宗璞散文集《丁香结》选集

    宗璞散文集《丁香结》选集

在英格兰约克郡北部有一个小地方,叫做哈渥斯。一百多年前,谁也没有想到,它会举世闻名。有这么多人不远万里而来,只为了看看坐落在一个小坡顶的那座牧师宅,领略一下这一带旷野的气氛。

从利兹驱车往哈渥斯,沿途起初还是一般英国乡间景色,满眼透着嫩黄的绿。渐渐地,越走越觉得不一般。只见丘陵起伏,绿色渐深,终于变成一种黯淡的陈旧的绿色。那是一种低矮的植物,爬在地上好像难于伸直,几乎覆盖了整个旷野。举目远望,视线常被一座座丘陵隔断。越过丘陵,又是长满绿色榛莽的旷野。天空很低,让灰色的云坠着,似乎很重。早春的冷风不时洒下冻雨。这是典型的英国天气!

车子经过一处废墟,虽是断墙破壁,却还是干干净净,整理得很好。有人说这是《呼啸山庄》中画眉田庄的遗址,有人说是《简·爱》中桑恩费尔得府火灾后的模样,这当然都不必考证。不管它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这样的废墟,倒是英国的特色之一,走到哪里都能看见,信手拈来便是一个。这一个冷冷地矗立在旷野上,给本来就是去寻访故居的我们,更添了思古之幽情。

到了哈渥斯镇上,在小河边下车,循一条石板路上坡,坡相当陡。路边不时有早春的小花,有一种总是直直地站着,好像插在地上。路旁有古色古香的小店和路灯。快到坡顶时,冷风中的雨忽然地变成雪花,飘飘落下。一两个行人撑着伞穿过小街。从坡顶下望,觉得自己已经回到百年前的历史中去了。

转过坡顶的小店,很快便到了勃朗特姊妹故居--当时这一教区的牧师宅。

这座房子是石头造的,样子很平板,上下两层,共八间。一进门就看见勃朗特三姊妹的`铜像。艾米莉(一八一八--一八四八)在中间,右面是显得幼小的安(一八二○--一八四九),左面是仰面侧身的夏洛蒂(一八一六--一八五五)。她们的兄弟布兰威尔有绘画才能,曾画过三姊妹像。据一位传记作者说,像中三人,神情各异。夏洛蒂孤独,艾米莉坚强,安温柔。这画现存国家肖像馆,我没有看到过。铜像三人是一样沉静--大概在思索自己要写的故事。眼睛不看来访者。其实该看一看的,在她们与世隔绝的一生里,一辈子见的人怕还没有现在一个月多。

三姊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年轻时全靠自学,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曾任副牧师、牧师,后到哈渥斯任教区长。他在这里住到他的亲人全都辞世,自己在八十四岁上离开人间。他结婚九年,妻子去世,留下六个孩子,四个长大成人。他们是夏洛蒂、布兰威尔,艾米莉和安。会画的布兰威尔是惟一的儿子,善于言辞,镇上有人请客,常请他陪着说话。只是经常酗酒,后来还抽上,三十一岁时去世。

在原来孩子们的房间里,陈列着他们小时的"创作"。连火柴盒大小的本子上也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墙上也留有"手迹"。据说那时纸很贵。他们从小就在编故事。两个大的编一个安格利亚人的故事,两个小的编一个冈达尔人的故事。艾米莉在《呼啸山庄》前写的东西几乎都与冈达尔这想象中的国家有关。可惜"手迹"字太小,简直认不出来写的什么。

帕特里克曾对当时的英国女作家、第一部《夏洛蒂·勃朗特传》的作者盖茨凯尔夫人说:孩子们能读和写时,就显示出创造的才能。她们常自编自演一些小戏。戏中常是夏洛蒂心目中的英雄威灵顿公爵最后征服一切。有时为了这位公爵和波拿巴、汉尼拔、恺撒究竟谁的功绩大,也会争论得不可开交,他就得出来仲裁。帕特里克曾问过孩子们几个问题,她们的回答给他印象很深。他问最小的安,她最想要什么。答:"年龄和经验。"问艾米莉该怎样对待她的哥哥布兰威尔。答:"和他讲道理,要是不听,就用鞭子抽。"又问夏洛蒂最喜欢什么书。答:"圣经。"其次呢?"大自然的书。"

我想大自然的书也是艾米莉喜爱的,也许是最爱的,位于圣经之前。几十年来,我一直不喜欢《呼啸山庄》这本书,以为它感情太强烈,结构较松散。经过几十年人事沧桑,又亲眼见到哈渥斯的自然景色后,回来又读一遍,似乎看出一点它的深厚的悲剧力量。那灰色的云,那暗绿色的田野,她们从小到大就在其间漫游。作者把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色彩和故事巧妙地调在一起,极浓重又极匀净,很有些哈代威塞克斯故事的味道。这也许是英国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特色在《简·爱》中也有,不过稍淡些。现在看来,《呼啸山庄》的结构在当时也不同一般。它不是从头到尾叙述,而是从叙述人看到各个人物的动态,逐渐交代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过去和现在穿插着,成为分开的一段段,又合成一个整体。

一八三五年,夏洛蒂在伍列女士办的女子学校任教员,艾米莉随去学习。她因为想家,不得不离开,由安来接替。艾二十岁时到哈利费克斯任家庭教师,半年后又回家。离家最长的时间是和夏一起到布鲁塞尔学习九个月。她习惯家里隐居式的无拘束的生活。她爱在旷野上徘徊,让想象在脑子里生长成熟。她和旷野是一体的,离开家乡使她受不了,甚至生病。但她不是游手好闲的人,她协助女仆料理一家人的饮食。据说她擅长烤面包,烤得又松又软。她常常一面做饭一面看书。《呼啸山庄》总有一部分是在厨房里写的罢。夏洛蒂说她比男子坚强,比孩子单纯;对别人满怀同情,对自己毫不怜惜。她在肺病晚期时还坚持操作自己担当的一份家务。

夏洛蒂最初发现艾米莉写诗,艾很不高兴。她是内向的,本来就是诗人气质。她一八四六年写成《呼啸山庄》,次年出版,距今已一百多年了,读者还是可以感到这本书中喷射出来的滚沸的热情。她像一座火山,也许不太大。

从她的出版人的信中,我们知道她于一八四八年春在写第二本书,但是没有手稿的片纸只字遗留下来。一位传记作者说,也许她自己毁了,也许夏洛蒂没有保藏好,也许现在还在她们家的哪一个橱柜里。

一八四八年九月布兰威尔去世时,艾米莉已经病了,她拒绝就医服药,于十二月十九日逝世。可是勃朗特家的灾难还没有到头,次年五月,安又去世。安写过诗,和两个姐姐合出一本诗集,写过两本小说《艾格尼丝·格雷》和《野岗庄园房客》,俱未流传。她于一八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往斯卡勃洛孚疗养,夏洛蒂陪着她。二十八日病逝,就近殡葬。

牧师宅中只有夏洛蒂和老父相依为命了。

陈列展品中有夏洛蒂的衣服和鞋,都很纤小,可以想见她小姑娘般的身材。她们三人写的书,曾被误认为是出于一个作者,出版人请她们证实自己的身份。夏和安不得已去了伦敦。见到出版人拿出邀请信来时,那位先生问她们从哪儿拿来的这信,完全没有想到这两个小女人就是作者。

三人中只有夏洛蒂生前得到作家之名。她活得比弟妹们长,也没有超过四十岁。她在布鲁塞尔黑格学校住过一年多,先学习,后任教。这时她对黑格先生发生了爱情。她爱得深,也爱得苦,这是毫无回报的爱。这也是夏一生中惟一一次的充满激情的爱,结果是四封给黑格的信,在他的家里保存下来。夏于一八五四年六月和尼科尔斯副牧师结婚。她看重尼科尔斯的爱,对他也感情日深。勃朗特牧师宅中有一个房间原是女仆住的,后改为尼科尔斯的房间。

夏洛蒂于一八五五年三月,和她五个姊妹一样,死于肺病。

楼上较大的一间房原是勃朗特先生用,现在陈列着三姊妹著作的各种文字译本,主要是《简·爱》和《呼啸山庄》。但是没有中文本。这缺陷很容易弥补。要知道我们中国人读这两本书非今日始,上一代已经在读在译了。我们立刻允诺送几部中译本来陈列。

从窗中望去,可见近处教堂尖顶,据说墓地也不远。勃朗特全家除安以外都葬在那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去凭吊了。离开牧师宅时看见有人在三姊妹像旁拿了一张纸,我也去拿了一张。原来是捐款用的。这里的一切费用都是三姊妹的忠诚读者捐赠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这样多的人爱她们,关心她们的博物馆,真让人高兴,--当然不只是为她们。

我们又回到旷野上。风还在吹,雨还在飘。满地深绿色看不出一点摇动。仿佛天在动,而地却停着。车子驶过一座又一座丘陵,路一直伸向天边。这不是简·爱万分痛苦地离开桑恩费尔得的路么?这不是凯瑟琳·恩萧和希斯克利夫生前和死后漫游的荒野么?他们的游魂是否还在这里飘荡?勃朗特姊妹在这里永远与她们的人物为伴了。

听说这一带还有勃朗特瀑布、勃朗特桥,一块大石头是勃朗特的座位,连这个县都以勃朗特命名了。人们说夏洛蒂是写云能手,而艾米莉笔下的风雪,也使人不忘。或许还该有勃朗特云和勃朗特风雪罢。

《丁香结》阅读答案宗璞

做阅读题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丁香结》原文

  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9年第4期)

  《丁香结》阅读题

【第1句】: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答:

【第2句】: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答:

【第3句】: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答: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第4句】: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丁香结》阅读答案

【第1句】: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第2句】:原因有二: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第3句】: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第4句】: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丁香结》 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丁香结》原文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文/宗璞)

  《丁香结》阅读题

【第1句】:分析第①节划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3分)

【第2句】: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丁香花的?(2分)联系第⑥节划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用意。(3分)

【第3句】: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4分)

【第4句】: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丁香结》阅读答案

【小题1】.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丁香花的;(2分)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3分)

【小题3】.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4分)

【小题4】.B(3分

我与宗璞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第5句】: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 分)

高山流水半世谊——我与宗璞(节选)

资中筠

我一直连名带姓唤她本名“冯钟璞”,不过现在她以“宗璞”闻于世。我们相识是在1948年,我转学入清华外文系二年级,与她同班。那时女同学都住在惟一的女生宿舍“静斋”。我刚好与梅贻琦校长的女儿梅祖芬分在同房间。宗璞与她不但是世交,而且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所以经常来我们宿舍找她。记不起何月何日宗璞来宿舍,只有我一个人在,我们就天南地北地聊起来,大半都是谈读过的书,古今中外,各抒己见:从中国古典诗文、小说到外国文学,把自以为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都尽情倾吐。如今所谈的内容已经模糊,只记得古人中她最喜欢苏东坡,达到神交的地步,诗则欣赏李义山,认为有“空灵之美”,这些都深得我心。我则向往魏晋名士风流,《世说新语》都是我们所爱。外国文学谈到了《战争与和平》、勃朗特姐妹、哈代,等等。她独喜哈代,为那种苍凉、宿命的悲剧意境低回赞叹。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红楼梦》,我们都不喜欢林黛玉,不约而同地喜欢探春。她说父亲(冯友兰先生)一贯教育他们,不但要能作文,还要能做事,探春既有文才又有干才,不但有才,还有识。我则受母亲影响,喜欢性格干脆,不喜欢哭哭啼啼、唉声叹气的人。记得我还说过,我认为《红楼梦》中真正第一薄命人是薛宝钗,因为黛玉至少得到了真爱情,而宝钗费尽心机,最后还得顶黛玉之名嫁给已经失魂的宝玉,情何以堪?至于贾宝玉就更加不可爱了,那么多女子为他痴情真不值……

总之我们越谈越投机,相知恨晚,那年我十八岁,她二十岁,是为订交之始。

到大二下学期,1949年初,北平解放,大批同学南下参加工作。我们班由几十人剩下了十二三人,而且女同学占压倒多数。宿舍又基本上是按系级分的,所以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游乐,女同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也很融洽。宗璞为“联系群众”也搬到宿舍来住,不过与别系同学同房间。我与她似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互相已经形成习惯,凡是读到什么好书,有什么心得,或者“忽发奇想”,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对方。记得我向她介绍过雨果的.《笑面人》,那是我刚好在假期中以我的初级法文程度抱着词典“硬读”的第一本法文小说,由于情节动人,人物鲜明,竟然从头到尾读完了,一开学就急着讲给她听。

冯家住在“乙所”,与静斋隔着一片草地和一条小溪,旁边还有一片树林,称“阿木林”。每当春来,草地上开遍二月兰,宗璞对这种野花情有独钟,不止一次写入她的作品。多少次,我从静斋门前的土坡跑下去,穿过小径,快到那所平房时就开始喊“冯钟璞”,她会出现在门口,然后或者让我进去,或者出来一同到阿木林或工字厅后的荷塘边散步。那是充满幻想的年龄,眼光总是投向无边的苍穹。夏夜常常一同仰望星空,诉说各种遐想。她说她经常想像自己站在水上,随波而去(那是一种飘飘欲仙乘风归去的感觉,不同于“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我在中学时曾填过一首《鹧鸪天》,其他都忘了,惟中间一联自己很得意,说给她听:“云开我欲攀新月,雨霁谁曾跨彩虹?”她说她有两句同样意境的诗:“有朝直上古峰顶(借唐人句),双手劈云星满襟。”好一个“双手劈云星满襟”!与“攀新月”、“跨彩虹”高下立见。从此于文事一道我在她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她在中学就已经发表过文章,这在我当时看来是遥不可及之事……她的散文的确有诗意,晶莹、清丽。即使老师的命题作文也总能写出新意,有自己的风格。她以写作为乐,文思敏捷,令我望尘莫及。与她相比我总是觉得自己笔头涩滞,文字芜杂,一旦开头又往往不知所止,泛滥无所归,不像她那样洁净、简练、含蓄。但是宗璞却许我以“汪洋恣肆”,以此鼓励和安慰我。

不过我也有令她“佩服”的地方,我外文,特别是口语比她强些。她也学钢琴,但我程度高些,高中毕业时还开过钢琴独奏会。我在中学时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曾经想以数学为专业,并且先考入燕京大学数学系,后来遵母命转的系。那时离中学时代不远,数学还没有忘光,我与她大谈我对解析几何坐标、曲线的体会。宗璞为人厚道,我这一通海吹,使她对我油然产生敬意,竟脱口而出说,“你是静斋第一人!”其实,那时清华女生中文理兼备,多才多艺的也不少。我第一年考清华就没敢考理科,因为除数学外,我理、化都平平,而那点数学在全国高手如云中也没有什么特殊优势,只有拿来唬唬好友了。但是文科也还是没有考上,才上的燕京。发愤一年,第二年转学上清华二年级。(顺便提一下……宗璞因分数不够清华,先分到南开上了两年,后来转清华,因体弱不能太紧张,重上了二年级,所以与我同班。梅祖芬也因分数差一点,上了一年清华先修班,才入本科。一个是文学院长之女,一个是校长之女,分数差一点都不通融,足见那时名校的风气之正。)我选了邓以蛰先生的西洋哲学史。每学期只需要交一篇对一位自选哲学家的心得。我写的是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体会。现在早已忘记胡乱写了些什么。只记得拿给宗璞看,又得她赞赏,大概那是第一次获“汪洋恣肆”的评语。

我还有一位中学同学徐谦,一同考入燕京,又一同转到清华。她上的是化工系,后来自愿到新疆最艰苦的地方开发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作出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后历任全国有名的大油田和炼油厂的总工程师,并当选过人大代表。她年轻时爱好古典文学,能诗能文,通过我认识了宗璞。有一次我们三人效古人夜游,买了海淀莲花白,淡粉色的,在生物馆前夜饮。此事后来宗璞写入了散文《方便面和酒》。读过此文的人误以为我能喝酒,实际我完全无酒量,只不过少年狂、好奇兼附庸风雅而已。

…………

( 资中筠,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原《美国研究》主编,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翻译家,著有多种学术著作、译著及散文随笔集。)

【第15句】:按要求答题.(5分)

①本文题目“高山流水半世谊”,如何理解“高山流水”?(2分)

②“好一个‘双手劈云星满襟’!与‘攀新月’、‘跨彩虹’高下立见。”作者认为宗璞的“双手劈云星满襟”比自己的“云开我欲攀新月,雨霁谁曾跨彩虹”写得好,请分析其中的理由。(3分)

【第16句】:作者很喜欢宗璞的性格,请你就本文记述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一下宗璞的性格特点。(5分)

【第17句】:文中有一段插叙文字(即括号里的“顺便提一下……足见那时的名校风气之正”),似乎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内容,作者却不把它作为重要内容正式叙写。请就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分析作者不正式叙写的原由。(4分)

【第18句】:作者与宗璞年轻时的交往和友谊,让人称羡。请简析她们交谊的特点,并联系当今实际或自身情况,谈谈对你的启发。(6分)

试题答案:

【第15句】:答:①高山流水,喻作者和宗璞之间,犹如伯牙与钟子期一般,是知心朋友,是难得的知音。(2分)②“双手劈云”有直冲云霄、披星揽月的气势,“星满襟”是“劈云”后得来的结果,美妙而有诗意。而“攀新月”“跨彩虹”虽也有种不凡气势,但相对温和,情趣略逊一筹(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顶”“襟”押韵,“月”“虹”不押韵(1分)。

16答:(1)为人厚道。比如我一番海吹,她就佩服起我来。(2)善于欣赏别人长处。比如夸我是“你是静斋第一人”,赞我的文章“汪洋恣肆”。(3)重友谊。比如常与我散步,将我们交往的事情写入作品中。(4)浪漫,喜欢诗文。如常与我谈诗论文,交流读书心得。(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观点1分,分析1分)

17  答:本文要表现的,是作者与宗璞的半世友谊(文题即有表明),所以,选取的材料,当是两人交往、体现两人友谊的事情。(2分)而括号中的内容,是表现当时大学的风气,与主题没有直接关联,如果正式记述,就节外生枝,破坏了散文“神聚”的原则 。(2分)(意对即可)

18答:(1)两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或写作心得,或畅谈美妙遐想;都善于欣赏对方的优点和才华;都有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不带功利性和市侩气。(3分,意对即可)(2)(谈感悟须联系现实或自身情况(3分)。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