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恶之如鸱枭的短句集锦200条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原文及译文

【南北朝】颜之推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解

【第1句】:夫:句首发语词。

【第2句】:学者:学习的人。

【第3句】:求益:求得长进。

【第4句】: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第5句】:轻慢:轻视。慢,傲慢。

【第6句】:同列:同辈。

【第7句】:疾之:怨恨他。

【第8句】:恶(wù):厌恶(wù)。

【第9句】: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第10句】:如此:像这样。(代指:才读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第11句】:所以:是为了。

【第12句】:疾:痛恨。

【第13句】:也:罢了。

【第14句】:损:损害。

译文

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第1句】:解释加点的字词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长进 ) 人疾之如仇敌( 怨恨 )

如此以学自损( 像这样 )轻慢( 轻视 )

轻:轻视疾:痛恨

【第2句】:翻译下列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答像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9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第3句】:文章的观点是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第4句】: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第5句】: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答: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第6句】: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道理

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

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动众,学记原文及译文。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读后感《学记原文及译文》。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口技》原文及译文

【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主题归纳】

本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中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写作特色】

1.首尾照应。

【第2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行文有波澜。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文王》原文及译文

《文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第一篇。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全诗七章,每章八句。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王》原文及译文,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2)於(wū):叹词,犹呜、啊。昭:光明显耀。

(3)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4)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5)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不(pī):同丕,大。

(6)时:是。

(7)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8)左右:犹言身旁。

(9)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0)令闻:美好的名声。不已:无尽。

(11)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哉:载的假借,初、始。

(12)侯:乃。孙子:子孙。

(13)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14)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15)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16)厥:其。犹:同猷,谋划。翼翼:恭谨勤勉貌。

(17)思:语首助词。皇:美、盛。

(18)克:能。

(19)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20)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21)穆穆:庄重恭敬貌。

(22)缉熙:光明。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23)假:大。

(24)有:得有。

(25)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26)周服:服周。

(27)靡常:无常。

(28)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繁体作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29)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将:行。

(30)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冔(xǔ):殷冕。

(31)荩臣:忠臣。

(32)无:语助词,无义。

(33)聿:发语助词。

(34)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35)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36)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

(37)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38)遏:止、绝。尔躬:你身。

(39)宣昭:宣明传布。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40)有:又。虞:审察、推度。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41)载:行事。

(42)臭(xìu):味。

(43)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44)孚:信服。

译文: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蕃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