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带“平戎”的诗句大全

3776

【简介】感谢网友“3776”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搜集整理了带“平戎”的诗句92句,包括“平戎”开头的诗句15句;“平戎”结尾的诗句18句;“平戎”在中间的诗句59句。其中五言诗句29句,包括平戎开头的7句,平戎结尾的5句,平戎在中间的17句;七言诗句63句,其中平戎开头的8句,平戎结尾的13句,平戎在中间的42句。

带“平戎”的五言诗句

带“平戎”的五言诗句29句,其中“平戎”开头的五言诗句7句,“平戎”结尾的五言诗句5句,“平戎”在中间的五言诗句17句。

“平戎”开头的五言诗句

【第1句】: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出自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第2句】:勤政精弥厉,平戎志竟赍。——出自周必大《孝宗皇帝挽诗二首》

【第3句】:平戎须大度,何必顾纤瑕。——出自赵善括《世事二首》

【第4句】:活国勋奇甚,平戎志未衰。——出自张元干《上张丞相十首》

【第5句】:平戎可无策,帷帏定谁咨。——出自韩元吉《道中遇停郊祀诏书》

【第6句】:扣马罹三尺,平戎授一编。——出自华岳《次李信州七十韵》

【第7句】:思古伤心处,平戎反掌间。——出自章甫《闻下亲征诏志喜》

“平戎”结尾的五言诗句

【第1句】:一心惟徇国,百战竟平戎。——出自汪应辰《挽宣抚吴郡王二首》

【第2句】:主人湖海士,有策欲平戎。——出自项安世《赠庄贤良招隐楼三首》

【第3句】:君看河外将,早晚拟平戎。——出自唐·李频《送友人游塞北》

【第4句】: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出自宋·苏轼《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第5句】:破虏与平戎,曾居第一功。——出自唐·齐己《老将》

“平戎”在中间的五言诗句

【第1句】:虽然平戎策,终郁未得施。——出自刘过《谒郭马帅》

【第2句】:慷慨平戎策,雍容对德诗。——出自韩元吉《致政许侍郎挽词二首》

【第3句】:将非富人宠,信以平戎故。——出自唐·王维《奉和圣制御…临右相…乐贤诗应制》

【第4句】:小试平戎手,将军更出奇。——出自袁说友《与副伴王领卫论弈象》

【第5句】:阔壅平戎幕,孤撑访戴篷。——出自张舜民《和赵大监雪》

【第6句】:谩听平戎操,闲寻种树书。——出自李洪《和郑康道春日三首》

【第7句】: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出自唐·高骈《言怀·恨乏平戎策》

【第8句】:细草平戎策,兼为谕蜀文。——出自戴复古《寄赵茂实大着二首》

【第9句】:袖中平戎策,直欲系其颈。——出自洪咨夔《送兴元聂帅》

【第10句】:廊庙平戎策,诗书谕善箴。——出自戴栩《蔡尚书挽词二首》

【第11句】:未试平戎策,空怀逐客书。——出自刘子翚《送曾彦思减罢赴阙》

【第12句】:每有平戎计,官家别敕除。——出自唐·贾岛《重与彭兵曹》

【第13句】:拟上平戎策,惭无属国才。——出自晃冲之《问讯次九日韵》

【第14句】:明年入中都,首上平戎策。——出自华岳《寄敬甫叶兄》

【第15句】:欲遂平戎捷,须将旧砚焚。——出自董嗣杲《富池晚兴》

【第16句】:东起平戎策,铃斋昼掩扉。——出自刘克庄《挽林韶州》

【第17句】:大展平戎略,谈笑复神京。——出自宋·祖吴《水调歌头》

带“平戎”的七言诗句

带“平戎”的七言诗句63句,其中“平戎”开头的七言诗句8句,“平戎”结尾的七言诗句13句,“平戎”在中间的七言诗句42句。

“平戎”开头的七言诗句

【第1句】:谋国未须先问陈,平戎要且务攻心。——出自楼钥《次许深甫寄陈颐刚韵》

【第2句】:去国不堪心破碎,平戎空有胆轮囷。——出自南宋·陆游《夜行宿湖头寺》

【第3句】:平戎那得妨持酒,会有诗传剑外来。——出自南宋·陆游《平明出小东门观梅》

【第4句】:平戎得路可横槊,佐郡经时应赐环。——出自韩元吉《送陆务观得倅镇江还越》

【第5句】: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出自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第6句】:平戎正倚二三策,招隐休论大小山。——出自李流谦《任德广通判拉游长松以诗见贻次其韵》

【第7句】:平戎万卷喑不吐,蟠向胸中作宫徵。——出自李石《问赵有方乞琴》

【第8句】:平戎大策方微露,执讯奇功便立成。——出自陈淳《送陈尉后之园赏归二首》

“平戎”结尾的七言诗句

【第1句】: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出自宋·陈与义《伤春》

【第2句】:自古强兵先足食,从今积粟可平戎。——出自廖行之《上湖南孙漕四首》

【第3句】:八都上将近平戎,便附輶轩奏圣聪。——出自唐·罗隐《送内使周大夫自杭州朝贡》

【第4句】:谏鼓无声谁讼枉,匦函有疏为平戎。——出自任希夷《摄鼓院》

【第5句】:百战淮西仅奏功,澶渊欲战已平戎。——出自陈造《阅史六首》

【第6句】:幕府文书日日同,愧无长策议平戎。——出自强至《经春长在幕府今日偶出见花》

【第7句】:莫把诗声陵此老,迟君谒帝画平戎。——出自陈造《次赵赵夷仲》

【第8句】:共道宸游因习武,凯歌犹似奏平戎。——出自徐铉《奉和御制要球》

【第9句】:只今西州兵马雄,盍往献策西平戎。——出自晁公溯《醉歌行赠闾丘伯有》

【第10句】:冠剑堂堂仁寿公,昨提金鼓去平戎。——出自晁公溯《送张君玉赴宁江幕府七首》

【第11句】: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出自宋·陈与义《伤春》

【第12句】:元和天子昔平戎,惆怅金舆尚未通。——出自唐·张祜《洛中作》

【第13句】:诸校各能歌破阵,何须琴里听平戎。——出自范成大《闻威州诸羌…槛修葺…,作诗寄权》

“平戎”在中间的七言诗句

【第1句】: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出自南宋·陆游《登剑南西川门感怀》

【第2句】:延英为奏平戎策,只在人心国势间。——出自洪咨夔《送范漕赴召八绝》

【第3句】: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出自唐·薛逢《送裴评事》

【第4句】:政成更上平戎略,归作麒麟第一功。——出自韩元吉《送汤丞相帅会稽》

【第5句】:年少平戎老学仙,表求骸骨乞生全。——出自唐·王建《送唐大夫罢节归山》

【第6句】:史臣历纪平戎策,壮士遥传入塞歌。——出自南宋·陆游《书事》

【第7句】: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出自唐·赵嘏《平戎》

【第8句】:聊将袖里平戎事,判断千岩万壑秋。——出自南宋·陆游《连日有雪意戏书》

【第9句】: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出自南宋·陆游《太息》

【第10句】:会当小驻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出自南宋·陆游《书事》

【第11句】:自言平戎有古操,抱琴欲进为我娱。——出自欧阳修《听平戎操》

【第12句】:分麾列伍摆布毕,仿佛平戎万全阵。——出自员兴宗《歌两淮》

【第13句】:忠筹屡画平戎策,宦迹常留堕泪碑。——出自沈端节《挽于湖》

【第14句】:休论足食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出自宋·陈亮《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

【第15句】:何由亲奉平戎诏,蹴踏关中建帝都。——出自南宋·陆游《醉题》

【第16句】:庙堂不问平戎策,多把金钱媚秀才。——出自咸淳士人《刺贾平章》

【第17句】:归途原请平戎策,政恐曹装趁诏泥。——出自岳珂《寄高建宁尚书二首》

【第18句】:将军争上平戎捷,老子惭无守塞功。——出自李曾伯《寿城围解制参向君玉贶以凯歌和韵二首》

【第19句】:筹边熟虑得全策,归来却献平戎书。——出自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第20句】:堂堂魏公忠贯日,志欲平戎奖王室。——出自王秬《题不欺室张魏公为王龟龄书也何子应赋诗》

【第21句】:尔知平戎竞何事,自古无不由吾儒。——出自欧阳修《听平戎操》

【第22句】:朝廷好问平戎策,郡县无劳谕蜀辞。——出自强至《送运使李工部自陕西移益部十韵》

【第23句】:书生老抱平戎志,有泪如江未敢倾。——出自南宋·陆游《夜步庭下有感》

【第24句】:当时本有平戎术,中国难容绝世姿。——出自李曾伯《昭君溪》

【第25句】:近世平戎无好手,请陈上策献君王。——出自章采《别鄂倅赵有孚》

【第26句】:行闻尽录平戎功,给饷正与提兵同。——出自强至《送李去病杨元老》

【第27句】:胸中自有平戎策,路入蕲州冷不知。——出自刘过《蕲州道中》

【第28句】:庙堂素定平戎策,不待文渊在目中。——出自王之道《次韵陈勉仲二首》

【第29句】:堂堂百战平戎手,肯向沧浪把钓钩。——出自钱时《沧浪亭有感二首》

【第30句】:见说平戎新遣使,班超投笔已封侯。——出自华岳《武兴解舟》

【第31句】:颂声谐激不为难,君王早访平戎策。——出自胡寅《题浯溪》

【第32句】:诸贤好试平戎策,歛退无人竞著鞭。——出自南宋·陆游《久病灼艾後独卧有感》

【第33句】: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出自南宋·陆游《夏日杂题》

【第34句】: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出自宋·辛弃疾《鹧鸪天》

【第35句】:列笔作阵茶森枪,绝口平戎与破羌。——出自张耒《次韵奉酬无咎兼呈慎思天启》

【第36句】:会须一展平戎策,始称平生洒落襟。——出自张栻《襄州护漕使…予读而…想斯亭观览》

【第37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出自辛弃疾《鹧鸪天·有…功名因…年时事戏作》

【第38句】:如访平戎最长策,不徒鞭马为诗忙。——出自夏竦《送人游关右》

【第39句】: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出自宋·史达祖《满江红》

【第40句】: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鸢念少游。——出自南宋·陆游《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第41句】:艰难正离平戎策,及早东游叩帝居。——出自王之道《和赵积中》

【第42句】:一握黳髯一握丝,须知只为平戎术。——出自唐·贯休《塞上曲二首》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