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红岩第二十一章读后感
《红岩》是一部描写中国抗日战争的革命文学作品,作者贾平凹通过描写主人公沙子坝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英勇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第二十一章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真理的关系,让我深受启发。
“你再说说。”
小华在和方队长谈话时表示自己想要回家乡,但方队长却反问他:“你家乡在哪里?”这简单的问题却引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到底什么才是家乡?对于小华来说,家乡就是他出生、成长并有着深厚感情纽带的地方;但对方队长来说,家乡或许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这种思考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真理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不知道该怎么做好。”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小华向方队长表达了自己内心矛盾。他既想回家又想留下,既想做好事又怕出事。这种矛盾和不确定性在我们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如何面对这些困惑呢?方队长的回答是:“世上什么事都没有十全十美,你只要尽量做到最好就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完美解决所有问题,但只要尽力而为,就会离真理更近一步。
“真理呢?”
小华的矛盾在得到方队长的指导后逐渐消失了,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真理呢?”这个问题似乎在质问方队长是否知道真理究竟在何处。然而方队长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告诉小华:真理需要通过实践去探索和验证。这也是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人类对于真理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实践中去寻找、验证和确认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敌人还没打来呢!”
小华最终决定留下来继续参加抗日斗争,但他却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如何打得赢敌人?方队长却告诉他:“敌人还没打来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个提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只要准备充分,我们就能够在面对困难时迎刃而解。
“真理才是最高指导思想。”
整个第二十一章通过小华和方队长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真理的关系。它告诉我们,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实践去验证和确认;同时,面对生活中各种困惑和不确定性时,我们需要尽力而为、准备充分,并将真理作为最高指导思想。这些思考方式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也适用于当代生活。
结语:
《红岩》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在我看来,《红岩》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哲学书籍。每一次阅读都能够带给我新的启示和体验。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这部经典之作会继续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