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水墨浮沉
行舟荡漾
去寻找思想的灯塔
标记曾经阅过的美丽
读书万卷
点亮来时的路
有幸与你共饮经典酿成的醇酒
本期展示的作品是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书香人文”系列读书笔记活动之
优秀读书笔记评选
三等奖获得者
汉语171班余悦瑶同学的
《谈美》读书笔记
浅谈朱光潜《谈美》的美学思想内涵
摘要:作为早期中国探讨美学的资深学者,朱光潜先生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写成《谈美》一书,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他尽可能地以一种明白晓畅的语言和亲切平和的口吻,由浅入深地阐述他独特的美学思想。紧紧围绕着美的本质,朱光潜先生以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他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以新的审美眼光重构艺术化人生的生活理想。
关键词:美学 美感经验 欣赏与创造 人生艺术
前言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完整地反映出了他早期的艺术美学思想,他在开篇就提出了他的审美理想,即“谈美”可“免俗”,能使“人心净化”,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为纯洁高尚的人生追求。全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的主观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能动反映,这拉近了审美艺术和“整个人生”的距离。由此,朱光潜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向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的范畴中,使世间的真善美成了“三位一体”。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以“美感经验”为基点,以“欣赏与创造”为核心,最终回归到“人生艺术化”的本质命题上,完整建构了他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在抒发自己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同时,朱光潜先生更为读者展现了“物我交感共鸣”的人生情趣,最终升华到“源头活水”的艺术化人生。
一、审美筋肉运动——美感经验
虽是一篇美学理论著作,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在《谈美》的开篇就对“美”做出定义,而是选择从人们日常所感受的“美感经验”入手,探讨欣赏美的态度与视角。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要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作者指出,美感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孤立绝缘和注意力的集中,若是抱以实用或科学的态度去欣赏,则不免会受到世俗生活的波及,从而影响欣赏的纯粹性。只有跳脱出实际生活的圈子,抛却杂念,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才能触碰到它们纤毫毕现的美。
朱光潜先生指明,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意在让欣赏者暂时忘记实用和功利的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欣赏对象的精神交流中去,达到“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境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存在距离的,即对于美感等人生境界的追求必须要在生理、安全需求等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被重视的空间,因此“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一般人迫于俗世的生存需要,把利害看得太过认真,以至于认为这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再无其他乐趣。这就是没有站在合适的距离看待人生,没有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间维持一种恰如其分的距离,使美的事物无异于现实生活的苟且。因此,眼睛要想见到事物本身的美,就要学会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在这个距离中去观察审美过程作用于情感上的变化,而后通过语言、绘画、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也是发现美的过程。
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美感经验的形成也常常受主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人的审美世界中,主观色彩会渗入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中,形成主观思维对美的事物的再创造,最终造就了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推己及物”的心理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它使得人们将自己的情感移注于物,也把物的姿态吸纳于己,让美感经验成为了“心物结合的产物”。这个心理过程通常叫做“移情作用”,因为它的存在,本来只有物理属性的事物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变得朝气蓬勃。对外物的移情也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它将人与外部世界进行自觉的和解,缩小了人与物甚至人与神的距离。
宗白华先生也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对“移情作用”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补充说明。《美学散步》的相关理论为“迁想妙得”,其中指出,一幅画除了外形之外的内在神韵,就要依靠内心的感同身受,把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想象迁移到物体的象形内部中去, 即“迁想”。经过了一番迂回曲折之后,最终得以把握对象的真正美感,是为“妙得”。正如文中所言的“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美感经验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感经验因此而大相径庭。
在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前提下,对客观事物赋予个人情感,喜怒哀乐的演变也就会让事物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对于事物的审美挖掘也就能够做到生生不息。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唯有将自我感知折射到客观事物的审美上去,才能真正让美感体验在“心上留痕”。总的来说,美感经验是人的志趣和物的姿态的回环往复,因此在事物的美感经验中可以返照出欣赏者的志趣,同时衍生出一种“脱俗”的艺术化情感。
二、艺术审美情趣:欣赏与创造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行文中极为推崇“情趣”,在他看来,情趣是艺术美学范畴,同时也是重要的人生审美内涵。追求审美情趣,以“欣赏与创造”为核心,着力培养审美敏感度和艺术反映力,这是研讨美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就是事物形象在直觉上的一个显现,其美感全在欣赏对象本身,即它的姿态和气质完整地融为一体,再与人的情趣交感共鸣,使人生出欣赏的意趣来。“心无他物”地欣赏客观事物,可以衍生出一种纯粹的美感体验,与内心的艺术审美情趣相契合。这种美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快感,因为快感来源于现实需求的满足,而美感却与实用活动无关。美感的构建始于直觉,与心灵的情趣相互贯通,最后得到灵魂的共鸣与升华。
朱光潜先生认为对“美”的欣赏是不带有任何现实需求的纯精神思考,这样才能看到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是“美”所营造的意境,通过人脑思维而反映出的虚幻 “实景”。欣赏的过程本身不带任何实用与功利的因素,只关注于事物本身及大脑所营造出的特有“实景”。物的具体形象是物理,人的感官体验是人情,二者缺一则不能在欣赏过程中完完全全地见出美。事物自身要有使人感到美的可能,再加以人情作为辅佐,美的欣赏才会显现出来。就好比赏松,欣赏者眼里的翠绿挺拔是物理,高风亮节则是心灵赋予的人情,二者交相辉映,才是一次完整无缺的欣赏活动。
学术术语中的考据批评非常容易与欣赏相混淆,事实上它们之间相互排斥又有所关联。学术性强的考证批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非“美感的态度”,若在欣赏过程中过多地运用考据学知识,则很容易削弱纯粹的审美意识,使原本美的事物沦为寡淡。审美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每个人的眼前所见之景相同,内心的感触却各不相同,因为大脑里幻化出的“虚拟世界”是因人而异的。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使得欣赏的意趣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但若是一昧进行考据,就会扼杀审美的再创造过程,使得大脑思维渐渐丧失其自发性,这种“审美禁锢”是与欣赏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又辩证地指出欣赏并不可无一点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美感体验虽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反映,但是美感体验也有雅俗高低之分,如果没有深厚的美学修养,欣赏也只会流于粗浅,因此美感境界的提升仍旧有赖于考证批评。“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考据批评是使欣赏得以成熟的重要条件。
考证批评是一种客观严谨的科学活动,基本不发生“移情作用”,但审美欣赏却是起于形象的直觉,是将客观事物加以艺术化和人情化的思维活动。这两者都是审美欣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虽然考据批评并不是欣赏的本质,但是欣赏的进阶也需要考据批评的辅助。
在审美欣赏过后,大脑的精神领域就会对外产生一种“抒情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外射成为具体的作品,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法国画家德拉库瓦曾经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能否用字典里固有的字做诗文,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华,这意在说明能动的创造是有条件的。普通人将美的事物视为排忧解闷的消遣物,目的在于暂时地告别现实,到美的世界里避风息凉,欣赏之余便无其他。但艺术家则不同,他们善于运用情感和想象发明意象,将平常的意象进行不平常的综合,进而达到创造的效果。
朱光潜先生指出,游戏是艺术的雏形,也是创造的最初形式。游戏是对审美意象的模仿,是将情景模拟化的现实行为,而创造也一样,需要有外在的形式来承载艺术构思,也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呈现于具体的作品中。因此,审美创造类似游戏又高于游戏,同时也是欣赏的进阶形式。
创造美需要艺术家将想象与情感进行有机交融,这种交融使作品具备生生不息的活力。想象和联想会对美的欣赏过程形成一定的阻碍,但在创造中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艺术家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展开想象,在构思中创造一个个具有审美色彩的意象,从而打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审美世界。而情感则是维系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灵魂交流的纽带,艺术家与其创造的艺术作品交相共鸣的时刻,就是美诞生的时刻。
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可以即景而生情,同样也可以因情生景,通过情感的迸发而创造出丰腴多姿的意象。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创造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在情感饱和之际激发创造灵感。但创造不是个人情绪的杂糅,因此艺术家也不能局限在主观感情的小圈子里,而是要适时地跳出来“视察”,以旁观者的视角尝试体验自己所创造的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部美的艺术史全是推陈出新、翻新为陈的轨迹,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也都有近似的形式与规范。格律如章句长短和平仄交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只有普遍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新的话,艺术必然会丧失其美的魅力。如法炮制的创作方法必然会使规范变得死板,让创造陷于千篇一律,因此过于形式化的格律向来都有束缚艺术创造的倾向。
但因噎废食的做法也不可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就是模仿一端。由模仿入手,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造的始基。正如诗人姜白石所说的:“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就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理念来看,欣赏和创造就好比“戴着镣铐的舞蹈”,有前规而无定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无限的艺术审美情趣,在众人皆可见的“美的欣赏”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的体验。
三、以人生艺术化为旨归
在《谈美》书末,朱光潜先生借阿尔卑斯山谷大道旁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提出用情趣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基于情趣命题,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美学思想主张,在他看来,人生的艺术化既是人生的情趣化,也是人生的严肃主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主在人的性分和修养。”全部的人生过程就像是一部艺术著述,因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不同而千差万别,拥有审美的眼光就是成就艺术人生的不二法则。
艺术与现实人生有一定的距离,但与整个人生却没有隔阂。人生终归是要落在整体来看的,因此审美艺术是圆融到整个人生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扎根于生活,而生活也需要艺术的滋养,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艺术化的人生是至真至性的,是完整美妙的,是一种审美化的精神享受。
普通人往往会被现实生活中的“俗”所羁绊,故而常常感到心烦意乱,了无意趣。若是想要摆脱实在世界的缰绳,在痛苦的生活中保持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这就需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日常的繁琐生活中,适时适度地撇开焦虑和功利心,用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去审视事物,切合时宜则看重,不合时宜则看轻。正如艺术家所标举的美的旗帜,看重时务须认真,看轻时则身心摆脱。
所谓人生的艺术态度,就是指人能够以一种超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充满利益和诱惑的现实世界,摆脱各种利害得失的纠缠,拿得起放得下。毕竟就“用”字来讲的话,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词歌赋等都是饥不可食、寒不暖身的“奢侈品”。若只是肖想着满足口腹之欲,那么艺术的细胞是不可能萌芽的,充满美感的生活也就不复存在了。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要时刻拿捏好得失的分寸。朱光潜先生便是以身作则,自觉地践行了艺术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他与同时代的文人共同呼喊“人生的艺术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将他的人格理想同美学思想内涵结合起来,实现了生命的美化与升华。
朱光潜先生秉承着一种理想化的精神信仰,主张审美艺术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真善美相贯通,物与我交感共鸣,强调以美的艺术来提升人格人生。“人生的艺术化”标志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处事态度和人生境界,其实现的关键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于主体是否经过精神层面上的“潜心修养”,是否是以“艺术的胃口”对待现实人生。人生的艺术化其实也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因此,保有一颗兴致盎然的“赤子之心”是艺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绝大多数的人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生存压力让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时刻紧绷,无暇谈及风花雪月。但这种仅仅为了“生”和“活”的人生是庸庸碌碌的,是“惶惶终日无所得”的。要想跳脱出现实利害关系这张密闭大网,最好是求助于艺术和审美,让自己的心灵和人生在“慢慢走,欣赏啊”的享受过程中,走向艺术化和审美化。
结语
《谈美》一书旨在强调审美能使人摆脱现实的纷扰和苦难,超脱到理想世界中去寻求精神自由,将美看作是“洗涤心灵”继而“美化人生”的精神力量。人在欣赏和创造的审美活动中,将对美丑是非的美感经验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中,从而形成对事物更为成熟的理解,剔除出人性中的部分阴暗面,回归到世间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中。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和祝福,使人生真正地趋于审美化与神性化。
参考文献
[1]朱明静.《谈美》的理论方法及其评价.黄海学术论坛,2015
[2]唐乐.浅论朱光潜《谈美》的文艺思想.学理论,2014
[3]宗白华,《美学散步》,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耿波. “慢慢走,欣赏啊”.文艺报,2019
[5]林李龙.朱光潜《谈美》的艺术美学思想内涵.现代装饰(理论),2015
[6]李祥林.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说管窥.学术界,1989
[7]陈铁梅.人生美化,人心净化——读朱光潜的《谈美》.江苏教育,2017
经典是春风,沐浴人心
经典是茗茶,回味无穷
下期我们将共同欣赏的作品是:
汉语182班刘昱彤同学的《牡丹亭》读书笔记
汉语187班叶冠宏同学的《家》读书笔记
敬请期待!
供稿|人文秘书处
编辑 | 徐丽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