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与恶的距离》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影片中,一个“好人”因为一时的决策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越陷越深,最终被迫接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罪犯的现实。这种情节令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人性本质是什么?
电影中主人公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出身,长大后成为警察。他一直坚信自己是个好人,但在短时间内却做出了许多对社会有害、对他人不负责任的决策。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完人”。我们都是有缺陷和错误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我们自己内心中善恶两重性的问题。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电影中主角走上犯罪之路,并不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个罪犯,而是因为他被环境和生活所迫。我们所处的社会氛围、家庭教育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的。我们不能完全地责怪个体,也不能完全否定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时决策带来的后果
电影中主人公抱着“为了正义”的想法做出了许多错误决策。这些决策看起来可能是一时之间短视的结果,但其实背后都代表了他内心深处价值观和态度上的偏差。这让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常常做出不负责任、不成熟、甚至毁灭性的决策,并且难以承担后果。
犯罪与正义之间的界限
电影中主角在最终面对自己已经成为罪犯时,开始意识到了正义和犯罪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这种认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很难区分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认可的正义标准,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法律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犯罪者的保护和教育
电影中主角最终被判刑入狱,但剧情并没有给出他的未来。这让我思考了对于犯罪者的保护和教育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地为罪犯辩解或无限制地包容,但我们也不能将他们视为完全不可救药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了人性善恶两重性、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一时决策带来的后果、正义与犯罪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以及对于犯罪者的保护和教育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