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2023全国高考拉开帷幕,推近疫情最遥远的距离
承载少年翻飞的青春,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语文科目已经开考
四川高考作文新鲜出炉: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外界的声音太嘈杂
我们总是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自己评价
我们极其在乎别人的看法
我们能用眼睛看到很多东西,却唯独看不到完整的自己。
于是,有了镜子。学会“自我审视”。
他人认识
马克思曾指出:“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当镜子来照自己的。”
一两岁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
往往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
可能只是觉得好玩,镜子里的人也在对自己微笑
小学的时候,关于对自我的认识都来自于他人。
老师会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
你也许会回答“吃饭吃得快”、“字写得好看”等等。
但是一旦老师问,为什么这是你的优点呢?
大多数孩子可能就会回答,“妈妈说我字写得好看,很棒。”
我们避免不了生活在“他人知觉”的环境下
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他人知觉是通过对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情、仪表、风度等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是由他人的外在表现推测其内在心理状态。
是旁观者从外在表现对他人进行的判断,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人们在对自己有自我认知之前,总是从他人认知里得到关于自己的认识。
“老师说我作业做得好”等等从别人那里提取到的“自己作业完成的好”的认知。
自我认识
要经历一个反复统合、自我亲身实践的漫长过程
才能把他人认识变成自我认识。
什么是自我?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察觉到自己的一切是区别于周围其他事物的事实。
我们是存在于世界的独立个体
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
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辨认、了解、综合评价的过程。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故事: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有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妻子、小妾、外来拜访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无一例外的都回答:徐公不如邹忌美丽。
但当徐公亲自拜访
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我明明没有徐公美,为什么他们都说徐公不如我呢?
最后得出结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被称为最有自知之明的人。
正确的自我认识
关于自我认识,我们往往会陷入旋涡
“我就是不聪明”、“我很丑”等观念
产生极其不健康的自我认识,导致出现自我厌弃的想法。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你无法对小时候的自己说这些话
那你为何要对现在的自己说这些话
全面的认识自己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等),内在素质(如心理、道德、学识等)
细化到认清自己的三观、自己的梦想、能力的边界等。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俗话讲“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
每个人都绝对拥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所谓的优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及时改正完善自己。
静下心,用你的眼睛,你的一切观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