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红楼梦》入题高考作文特级教师:平时“整本读”很重要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今(7)日上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目开考,四川省高考作文发布,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入选高考作文题。

如何破题?考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到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原成都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程一凡,解析四川高考题目。

程一凡

文学专著延伸到生活中 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四川考生考试选用的是全国甲卷,对甲卷的考生来说,今年的作文是意想不到的命题。从整体来看,这道作文题对于考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他们可能很少见到这种类型的题。”程一凡说。

高考作文题

这次的作文与以往不同,写作时不宜直接“搬用”材料,必须要对所提供的材料有足够深的理解和分析才能下笔。另一方面,作文命题涉及到文学专著中一个较小的情节,考生在不了解《红楼梦》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所给的材料来把握题目。

从大型文学专著延伸到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次命题的一大亮点。材料中的提示也很重要,不难发现,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写文章。因而,考生需要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落脚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迁移”到体验感受之中,将两者结合。程一凡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次的作文命题很新颖,避免了套构,更能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考场上考生现场处理材料的分析、思辨、迁移的能力。

“破题”关键在“题”字 拿高分不易

“材料中的‘翼然’‘泻玉’‘沁芳’,分别对应了移用、化用和独创,考生们能从学习和生活中扣住移用、化用、独创三个角度独立命题下笔,这是第一种写法”,程一凡说材料属于开放性命题,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写,但层次高下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相关情节剧照

第二种写法是整合型,以思辨的方式探究材料,挖掘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从继承、改变和创新串成一条线,建构写作思路,写出自己的体验感受。同时,考生在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时,既可以通过记叙性和散文性手法叙写感受、体会,也可以通过思辨和议论的方式,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抒写议论性的文章。

“这两种写法都是切题的,也符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能让他们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以思辨的角度把控材料,能考察学生思维的层次和深度。”

日常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注意到了以下四点,平时多积累素材,加强思考积累,准备充分,今后考场上即使遇到了不熟悉的材料,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迎刃而解,以不变应万变。”对于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程老师谈到了四点启示: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新课标也强调了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以汉字、书法、成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等,以及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加强阅读,厚积薄发,加强广泛的阅读,重视“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特别重视“整本书阅读”。在部编教材必修上下册中,将《乡土中国》《红楼梦》纳入了“整本书”必读内容。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建构自己的话语系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善于思辨,带着思考去阅读。需要学生走进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之关系,拓展思维的宽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厚度,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注意学习和生活的对接。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除了借助阅读来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话语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生 张人杰

编辑 段雪莹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