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作文,学生的考题,也是全民的狂欢。今年的湖南高考语文试卷,采用了全国卷。一幅随着分数的变化而打脸或亲吻的漫画,引发多种解读。本报邀请名师解读、名家写作,也试图从小学生的视角来感受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有没有因为这幅漫画而有所感悟?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李新霞:
可以谈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
今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仍旧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这次采用了漫画型的材料作文。其实不管是图画还是文字,读懂材料是审题的关键。
今 年高考采用的漫画总体来讲内容浅显易懂,寓意较为明显,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显然,材料中的“巴掌”和“吻”分别代表奖赏与惩罚。就材料所指的大范畴来 看,应是谈对孩子的教育和评价,从小的角度来看就是怎么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据此立意应该都是符合题意的。如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不必太过计较孩子的考试分数等等。进一步思考可得:家长和学校培养孩子不应只注重分数,而应注重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评价孩子也不能只单一的凭分数,应 全面综合地评价孩子。另外,面对孩子几分差距的进步或退步,“吻”或“巴掌”所代表的评价方式也显得简单、粗暴,这也应是漫画所讽刺的内容。
全国卷的作文题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有话讲的,难度并不大。命题体现了一种对新形势下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思考,表现出对片面追求分数的行为的批评。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陶妙如:
今年的作文题现实温暖智慧
看到这道漫画作文试题,我内心的激动是不言而喻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用三个词描述:现实,温暖,智慧。
现 实:这则漫画所指古今皆有,处处可见。如此命题,直接指向教育评价标准、抑或人才评价标准,抑或为政评价标准,等等,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特征!如此命 题,直击现实中存在的这种有失理性的现象,让天下考生都来参与思考问题,发表看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向所有考生提出了一个永久性的教育话题: 教育就是人人参与,人人教育。
温暖:这则漫画所指现象,因为太常见,所以考生应该人人有话说,能说心里话,体现了人 性关怀的广度。全国太多的考生,城市、农村要有一个比较公平的话题,要让每一个考生都能自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道题,无疑能做到。 他们可以写自己亲历的故事,也可以写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还可以推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以及解决的办法。
智慧:这道题选料妙,设题简,可区分,体现出命题者智慧。这是高考,高考语文的区分度在阅读,但更在作文。这则漫画可以激活考生,个个需思考,但考生思维的 品质、思考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文章思想的高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深刻的见解能否通过合宜的表达也很重要。这类材料稍不留意,就可能成为对老师的控诉,对 教育的控诉。所以有理性地看待材料,分析材料,找准命题者意图,也并非那么容易。
说真话,说心里想说的话,说能给人以启发的话,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写作达到生活哲理化、哲理生活化境界的不二法门。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这道作文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向。
留一个空间,给孩子自由生长
文/周静(儿童文学作家)
画面里的“巴掌”和“亲吻”,我都不喜欢。这两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句话——你要给我好好学习。在这样一句话里,学习的目的与谁相关?
家长不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孩子的人生责任接到自己手里,你接不住,也扛不起。
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有着更宽广的视野,有着更为恢弘的想象力。不要用你自己去局限一种无限可能的可能。
你能想象孩子走多远?
假设一切顺利,孩子如你所愿,得高分,考名校。然后呢?
然后学习基本结束,学习能力很可能在他人生步入社会的起点达到最高峰。
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说,“这年月,画家亮出文凭是想干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你接过孩子的人生责任。为你而努力地学习,还能大概率地培养出“自我教育”的孩子吗?
而且,从儿童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说,这种暗含功利的行为,不管是“亲吻”,还是“巴掌”,都会造成孩子的压力。
因为这次“100”,下次有可能是“98”;这次“61”,下次也可能是“55”,你能保证人生一直是进步的吗?
100分的孩子,为什么考了一个“98”?是考试的时候看到教室外面飞过的小鸟分了神,还是粗心算错了答案,或者是想有个机会让妈妈陪自己改错题?都有可能。
55分的孩子,为什么考及了格?是这段时间为了避免“巴掌”而突击学习了,还是做判断题的时候瞎蒙对了几个,或者是新来的老师让他觉得温和、美丽从而上课变得专注了?都有可能。
一个行为或结果的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心理原因。我们喜欢讲“因果”。一系列的“因”造成了这个“果”。只管“果”而粗暴做出判断、决定,是可怕的。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加明确地解释了孩子成长中的需求。孩子从成人那里需要的不是静态的陪伴,而是动态的交互,尤其在遇到挑战时,更需要成人提供恰当的支持。
人 类的特征之一,就是成年后会忘记幼年时的感受。我们总喜欢用“无忧无虑”去给童年贴标签,然而我们搞错了。实际上,真正的童年是多种元素的混合,其中的确 有幸福、好奇和快乐,但也一定有恐惧、愤怒和悲伤。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和等待,还需要我们主动伸出援手。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新时代,留一个空间,给孩子自由生长。忘掉“巴掌”和“亲吻”,用爱去温暖和关爱你的孩子。爱之花,能结出你所不敢想的甜美果实。
(整理/记者 沈颢 实习生 朱珂)
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