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我们平时在家过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儿、走亲访友,今天我不是介绍往常的风俗,而是几句家乡的风俗。
我妈的家乡我的老家,江苏一个城市—海安。每到该贺喜的日子都会请一支舞队来跳这种舞,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在我小时候一有表演,妈妈就会提起这句话,使它印在我的脑子里。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戏曲表演。
一次亲戚60岁的宴席上请来一只舞队,正跳着火热时,大嗓门的姨姥姥拍了拍我的肩:“你是不是在学舞蹈吗,来一段。”声音迅速地传到了亲戚们的耳朵中。各个儿都在那里起哄,我被逼无奈上了台。左手拿着鼓,我右手拿着鼓槌,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
我家乡的风俗是我心中缺一不可的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家里包饺子等等。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去爷爷家拜年。一到爷爷家我就跑到厨房看看奶奶今天给我们都准备了什么菜,我一看,我好多菜呀,有什锦菜、有鱼、有鸡还有春卷饺子等。奶奶告诉我们,这鱼是不能少的,象征着年年有鱼。还有饺子象征着万事顺心。都有很多讲究的。
吃完饭以后,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屋外放烟花鞭炮。烟花有好多种,有得像天女散花,有得像巨龙直冲云霄,有的像钻地虎。五彩缤纷的,美丽极了。但是爸爸妈妈和我们说放烟花 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不然就会给别人甚至会带来危害。我和姐姐听了都点点头。
最后我们走的时候,奶奶给了我们压岁钱。说你们又长大一岁了,祝你们岁岁平安!今天我真开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泼水节、中秋节团圆节、春节猜灯迷等。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源:相传在古时候,楚国国王不务正业,整天沉迷在酒色。楚国大夫屈原多次劝阻后投入江中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所以就包粽子丢下江河给鱼虾吃,所以就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向妈妈学习包粽子。第一步,妈妈拿来包粽子的叶子进行清洗,这叶子绿色的,椭圆形外表,像一把芭蕉扇一样。第二步,洗干净准备好的糯米,倒入盐、酱油等配料搅拌。第三步,准备包粽子的馅,猪肉排骨、红豆、绿豆、荷包豆等,第四步就可以开始包了,首先把米放叶子上,再放馅再盖上一些米,用叶子卷起来,再慢慢缠上线打结,就完成了。
包完粽子后,接下来就是把粽子放进锅,再倒入很多水。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水呢?”妈妈说:“因为要把粽子全部给淹没掉,这样才可以把粽子给煮熟。”我目不转睛的看着锅,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冒泡了。过了半个小时,妈妈把粽子翻了一遍,让上面的粽子放到锅最下面,妈妈说这样就能保证每个粽子都能煮熟。再过十五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可以出炉了。
吃着美味的粽子,过着快乐的节日。这就是我喜欢的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说到元宵节,不管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上了学的大孩子,脸上长满皱纹的老孩子,都会想到闹花灯和吃元宵这两大习俗吧!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我们家也少不了元宵,一到晚上,我就着急地拿出元宵跑进厨房,问到:“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吃吃汤圆?我来煮汤圆,行吗?”“好好好,现在就煮,你来煮。”“好耶!”我先将水煮沸,然后将汤圆扔下水,几滴热水溅了出来,妈妈说:“煮汤圆怎么能扔呢?要低一点,慢慢放进锅内。”“哦!”我学着妈妈的话,将元宵放进锅内,一个个元宵挺着圆圆的将军肚,“呲溜呲溜”排队下了锅,乘着水起起伏伏,好不快活。不一会儿,汤圆就出锅了,真让人垂涎三尺。舀起一个汤圆,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芝麻馅缓缓地流了出来,甜甜的味道冲击着我的味蕾,让我忍不住多吃几个,还有花生,草莓,香芋等馅,每种吃起来都有不同的感觉。
“走吧!咱们出去逛灯会吧”爸爸提议道,“同意!”我们到了喜庆的大街上,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有的在赏花灯,有的在猜灯谜,还有的在吃糖葫芦。灯的样子真多啊!有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有水嫩嫩的大桃子,有红艳艳的五角星,还有各种福字,传说在古时候,放灯也是一种祈求平安、幸福的做法呢!
欢乐的元宵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只要我们心存美好,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如期而至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