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篇1】学习传统文化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篇2】学习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篇3】学习传统文化
在众多传统文化中,我最喜欢景泰蓝。因为它很高贵,是从宫里传来的。最好的景泰蓝是明代景泰蓝,因为那时的景泰蓝虽不如清代的精细,花纹样式多,但釉底较厚,镀金线条饱满,更加生动。所以明代的景泰蓝最好。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不同色彩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大集成者,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
有一次,我在中央二套的《鉴宝》栏目中,看见了一个深蓝色的明代景泰蓝,上面花纹不多,但画的栩栩如生,像真的有花和树长在上面似的。镀金线条都鼓了出来,非常漂亮。我便喜欢上了景泰蓝。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真聪明,造出了景泰蓝这种既漂亮又不失高贵的工艺品。
【篇4】学习传统文化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