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好句子被老杜道尽集锦80条

10947

【简介】感谢网友“10947”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工部蜀中离席》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都,返回梓州,于是在饯别宴席上写下此诗。  

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释:

⑴杜工部:杜甫。这首诗模仿杜诗风格而以“蜀中离席”为题。张《笺》云:“细味诗意,是西川推狱时。”商隐自公元851-856年(大中五年冬至十年)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依张《笺》,此诗大约是公元852年(大中六年)春自西川推狱归东川时作。

⑵离群:《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⑶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又《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

⑷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宋《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晚年极喜欢这两句诗,称“虽老杜无以过”。

⑸座中句:暗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言自己忧国伤乱,却怀才不遇,只能哺糟啜醨,醉生梦死。此联似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法。

⑹美酒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应须美酒送生涯。”此抒写饮酒消磨岁月,老大无成之感慨。

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文君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杜甫《琴台》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题解:

大中五年(851)冬,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任节度判官,被派往西川推狱(协助审理案件)。次年春,事毕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东川节度使驻地)。这首诗是临行前在饯别的宴席上所作,故称“蜀中离席”。前面加上“杜工部”,说明是有意模拟杜甫的风格,就好像是代杜甫作诗一样。

杜甫在七律题材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此诗对杜诗的继承就在于李商隐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的忧国忧民情怀。当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朝廷派军队镇压。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一直很紧张。这首诗借伤别的席上之感,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深得杜甫的神韵。

句解: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哪里没有离别呢?只是在这时局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即便是短暂的分离也使人格外痛惜。因为吉凶难料,前程未卜,或许这一分别就意味着永远的分离。

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吧!下句转到“世路干戈”的社会大背景上,最后又回到“离席”,道出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纪昀语)。如此道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当前的动荡局势:朝廷派往雪岭的使臣尚未归来,松州仍驻扎着朝廷的军队。“雪岭”,指绵亘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这一带是唐和吐蕃的分界线,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也聚居在这里。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在此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天外”,极言其僻远。“松州”,即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附近,当时是唐西南边区与吐蕃的交界处,唐王朝于此置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本指神策军,即皇帝的禁卫部队,这里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大中五年,刚刚归降唐王朝的吐蕃宰相因要求为河渭节度使,朝廷不许,又欲兴起战乱,再度成为朝廷的边患。大中六年,刚刚被征讨的党项又扰乱边境。诗人并未将这种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屯驻大军,也足以想见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一语双关。“醒客”,是诗人自指。“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延”,指请客人饮酒。诗人化用《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咀嚼了。

“晴云”、“雨云”指天气变幻不定,时阴时阳,这是每一个即将登程上路的人都关心的问题。这里借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

“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而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意义丰厚。此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句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人呢。“送老”,度过晚年。“垆”是放置酒缸的土台子,卖酒的在垆边,故称“当垆”。卓文君,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妻子,才貌出众。相传她和丈夫贫穷时在成都开过酒店,亲自当垆卖酒。这里借指美丽的女子。

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有人则认为“美酒”、“卓文君”的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实则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还有人认为,时事堪悲,却流连于酒色,表面是赞美,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

评解:

唐诗七律在杜甫手里达到了高峰,此后发展不大,直到李商隐继起,七律重新焕发光彩。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诗的第二联尤得杜诗的神髓,被誉为“虽老杜无以过”。

这首诗,作者明确标明学习杜甫的风格,把时事之感融入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诗的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然而,李商隐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赏析:

公元851(宣宗大中五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辟李商隐为节度使府书记、检校工部郎中。不久,他又奉差赴西川推狱。这诗是留别僚友杜之作。题意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诗中深寓忧时伤乱之感。

诗开首以“人生何处不离群”振起,把别离悲伤抛开,以宽慰语作基点,突兀意外。“何处”是说离别本人生常事,而自身更受别离之苦,但乱离之世,惜别为难。二句顶上说“离群”乃因“世路干戈”,指仕途险恶,国家战乱。但“暂分”终究是不好的,故曰“惜”,喜爱欢聚憎恶别离之情从中透出。一句宽慰,二句惜别,一扬一抑,诗人痛苦复杂之情表达出来。“雪岭”即雪山。为唐之西南国境,与吐蕃相接壤。当时吐蕃酋长论恐热诱胁党项和回纥余众侵扰边疆。“松州”为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当时是西南边区与吐蕃交界处。“殿前军”指鱼朝恩领神策军出征。“天外”言其僻远。“犹驻”言边防紧张。

这两句是说雪山之使未回,松州之军犹驻,边防紧迫,外患严重,诗人忧国之情自然流出。五六句从时事转入眼前离席。“醉客”“ 醒客”乃相互饯别之情浓,“晴云”“ 雨云”指景物之变幻多端。三四句言干戈满路,五六句言情浓景丽,境界变换一新。诗人以“醉客”指无心国事者,而以“醒客”喻自己,说自己心事重重,无心酒宴。而“晴云杂雨云”喻人生之变幻无常。七八句以“美酒”、“送老”“当垆”、“卓文君”陈述成都有许多令人留恋之处,结尾似扬而实抑,宽慰或向往美好生活正反衬诗人心情之痛苦,生活之流离漂泊。引司马相如自比,亦无奈之辞。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列》云:“善学少陵七言律者,终唐之世,唯李义山一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李商隐古诗赏析

【第2句】:鉴赏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第3句】: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鉴赏

【第4句】:李商隐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第5句】:鉴赏李商隐忆梅

【第6句】:《李商隐 访秋》阅读答案

【第7句】:李商隐《流莺》诗词赏析

【第8句】:李商隐代赠赏析

【第9句】:林则徐凭吊李商隐

【第10句】:李商隐《筹笔驿》审美鉴赏

李商隐《为有》全诗翻译赏析

  为有

  作者: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注解:

【第1句】: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

【第2句】:凤城:京城。

【第3句】:衾:被子。

韵译:

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京城寒冬已尽,我还害怕春宵难捱。

呵,为什么我嫁个佩戴金龟的夫婿?辜负了锦衾香帐,为早朝将侬撇开。.

评析:

这首诗是描写宦家少妇闺怨的。首句点明官宦人家,云母屏风,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去尽,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第3句】:四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此诗明写闺怨,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富家女子。她嫁得意中人,夫妻恩爱,因而在云屏深处娇嗔缱绻,春宵苦短。偏偏丈夫要早起上朝,于是引起她"无端"的抱怨,"辜负香衾"的怅恨。王昌龄《闺怨》诗写闺中少妇"悔教夫婿觅封侯",商隐此诗与之同类。然而王诗轻快幽默,乐观活泼;此诗则认真地将夫妻斯守与事早朝对立起来,以无情写多情,以多情怨无情。对比之中,实则上提示了人类生活中两个常见的困惑:爱情与功名有时难以兼顾;愿望与现实常常悖拗不谐。而这两种困惑,李商隐都长期未能幸免。在他的生命体验中,苦涩多于甜蜜,感伤多于快乐,所以他的诗中,自然沉重多于轻松,严肃多于幽默。

此诗前人未确切编年。有人推测此诗约作于会昌六年(846)至大中五年(851)之间,即李德裕罢相后,商隐妻王氏去世之前(参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的诗意:阶下的青苔与红树在秋雨的冲刷下慢慢衰败,在秋月的笼罩中显得更加凄清,仿佛也有了愁情。

出自唐李商隐《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参考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赏析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第3句】: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的蝉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

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

【第1句】: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第2句】: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第3句】:薄宦:官卑职微。

【第4句】: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第5句】: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赏析二:

《蝉》是一首五言律诗,借写蝉以喻己之清高廉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比喻自己品行高洁。《唐诗别裁》云:“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紧密结合诗人的情思,为情而造,情景相融。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可划分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紧扣蝉来写,突出蝉的特点,以一“高”字为诗眼。首联以闻蝉鸣而起兴,意思是说蝉本以清高而餐风饮露,难求一饱,所以要作不平之鸣。尽管鸣声哀怨而带恨,然却无人理会,不过是徒劳而已。作者以蝉喻人,实写自己的人生境况。蝉本没有“高”和“恨”的感觉,但诗人却采用移情的手法,赋予事物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写得真实生动。

颔联上句“五更疏欲断”顺承“声”字而来,写蝉鸣声响到五更时已经稀疏,快要断绝了,意谓蝉的力竭声嘶。下句“一树碧无情”则写出尽管蝉声欲断,可满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因为蝉的憔悴而感动,显得冷漠无情。这既是对蝉的遭遇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寄托他的身世遭遇,以此抒发出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这两句字字咏蝉,却字字自况。

第二层由蝉及人,直抒胸臆。颈联写诗人官小身微,犹如木偶在水中到处漂泊,于是便产生了思念故园之情。想到故乡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为何还不归去呢?这看似与蝉无关,实则由“难饱”和“费声”而引起的身世之慨,这一转换不仅增加了诗的内容,而且使咏物诗的抒情韵味更加浓郁。

最后两句为诗的尾联,也是全诗的结句。一个“君”字将蝉拟人化,且与“我”对举,使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因闻蝉鸣而自警,不禁发出与蝉相同的慨叹。一个“警”字照应“声”字,“清”字照应“高”字,丝丝入扣,严谨稹密,并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诗论家认为这首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为“咏物诗最上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第1句】:《蝉》李商隐全诗鉴赏

【第2句】:蝉·李商隐

【第3句】:蝉·李商隐全诗鉴赏

【第4句】:李商隐——《蝉》赏析

【第5句】:李商隐《蝉》分句赏析

【第6句】:李商隐《蝉》字词解析

【第7句】:李商隐的《蝉》

【第8句】:李商隐 《蝉》的翻译

【第9句】:李商隐唐诗《蝉》鉴赏

【第10句】:李商隐《蝉》赏析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